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8-26页 |
一、 选题的缘起和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9-22页 |
三、 本文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第一章 时代的产物:“可持续时装设计”理念的解析 | 第26-37页 |
一、 “可持续”的定义和范畴 | 第26-28页 |
二、 “可持续设计”的发展 | 第28-32页 |
三、 “可持续时装设计”的由来及内涵 | 第32-35页 |
四、 “可持续时装设计”对产业发展的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互动的历程:时装产业与“可持续”理念交汇影响的历程 | 第37-51页 |
一、 时装业“可持续”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 第37-43页 |
(一) 工业革命前资源节约型的纺织服装生产 | 第37-39页 |
(二) 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时装业与环境污染 | 第39-41页 |
(三) 工业化时期新科技产物与环境“可持续”的矛盾 | 第41-43页 |
二、 后工业时期的环保及“可持续”意识对时装产业未来趋势的推动 | 第43-49页 |
(一) 后现代思潮引导人们开始探索更为“可持续”的社会模式 | 第43-46页 |
(二) 现代工业催生的快速时尚消费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兴起 | 第46-48页 |
(三) “可持续设计”理念将日益成为时装业未来主流趋势 | 第48-49页 |
三、 趋势中的时装“可持续设计”构想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概念的植入:“可持续”理念在后工业社会的传播方式 | 第51-65页 |
一、 “形而上机制”框架内“黑客行为主义”的衍生 | 第51-57页 |
(一) “形而上机制”解析 | 第51-54页 |
(二) “形而上机制”框架内“黑客行为主义” | 第54-57页 |
二、“黑客行为主义”与“可持续”时装产业 | 第57-63页 |
(一) “可持续”理念在“黑客行为主义形而上机制”下的传播 | 第57-58页 |
(二) “黑客行为主义”影响下的时装消费行为模式 | 第58-59页 |
(三) “黑客行为主义”影响下的设计师角色与行为空间的嬗变 | 第59-63页 |
三、 “可持续”理念在当代中国传播的基础和路径 | 第63-65页 |
第四章 角色的延展:设计师在“可持续”时装循环产业链中的新定位 | 第65-108页 |
一、 “可持续”时装循环产业链——工艺生态圈 | 第65-68页 |
(一) 时代背景变迁中的两种不同产业链 | 第65-67页 |
(二) “可持续”时装循环产业链的特点 | 第67-68页 |
二、 产业链各环节出现的变化趋势及对时装设计师角色的影响 | 第68-72页 |
(一) 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之间联动影响的趋势 | 第68-69页 |
(二) 产业链的新评估体系影响下之时装设计师角色 | 第69-72页 |
三、 “可持续”时装循环产业链中设计师角色的新定位 | 第72-105页 |
(一) 新“设计者”的定位:对现有系统进行“可持续”的重新设计 | 第72-97页 |
(二) 新“策划与管理参与者”的定位:设计可持续的产品生产、消费和服务系统 | 第97-101页 |
(三) 新“教育者”的定位: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创造新的情境 | 第101-105页 |
四、 设计师为全方位介入“可持续”时装循环产业链所需的新思考 | 第105-108页 |
第五章 人才的孵化:中外“可持续时装设计”教育实践现状及初步比较 | 第108-131页 |
一、 欧洲实地调研路径的设置 | 第108-110页 |
二、 中外“可持续时装设计”教育实践现状综述 | 第110-120页 |
(一) “可持续时装设计”教育发展的纵向观察 | 第110-111页 |
(二) “可持续时装设计”教育实践横向观察 | 第111-120页 |
三、 中外“可持续时装设计”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 第120-131页 |
(一) 以“可持续时装设计”理念为核心的专业教育 | 第120-125页 |
(二) 以“可持续”理念在设计课程中的植入为基础的概念普及型教育 | 第125-127页 |
(三) 以“可持续”设计实验室等独立研究项目为教学辅助的特色教育 | 第127-131页 |
第六章 未来的契机:中国“可持续时装设计”教育的再思考 | 第131-158页 |
一、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可持续设计”教育的探索基础 | 第131-136页 |
(一) 全球化的“可持续”思潮催生中国的本土化应对 | 第132-133页 |
(二) 中国培养“可持续设计”人才的人文基础 | 第133-136页 |
二、 时装设计师培养中“可持续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及应对策略 | 第136-139页 |
三、 中国未来时装设计教育新模式的展望 | 第139-158页 |
(一) 包豪斯理想主义设计观对“可持续设计”教育模式的启发 | 第140-142页 |
(二) 现代设计语境下建构“可持续设计”教学模型可能面临的问题 | 第142-146页 |
(三) “可持续”理念作用下的未来时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 第146-158页 |
结论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附录 | 第168-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