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1页 |
·水源污染及突发性水污染 | 第17-21页 |
·我国饮用水源污染的现状 | 第17-18页 |
·我国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 | 第18-20页 |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特点及应急水处理 | 第20-21页 |
·水源污染及应对处理发展趋势分析 | 第21-22页 |
·水源污染近期难以根治 | 第21页 |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短期内难以控制 | 第21-22页 |
·供水设施及技术装备落后问题逐渐凸显 | 第22页 |
·我国水源突发VOCs污染风险 | 第22-25页 |
·水中优先控制类VOCs污染物 | 第22-23页 |
·水中VOCs来源和危害 | 第23页 |
·我国水源VOCs污染概况和潜在风险 | 第23-25页 |
·水源水突发VOCs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 | 第25-39页 |
·水中挥发性污染物曝气吹脱技术 | 第25-29页 |
·活性炭对吹脱气体中VOCs的吸附技术 | 第29-32页 |
·水中污染物的PAC吸附技术 | 第32-39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课题来源 | 第39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53页 |
·实验方案 | 第41-48页 |
·目标物选择 | 第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实验设计 | 第43-48页 |
·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水中氯苯检测方法 | 第48-49页 |
·气泡平均尺寸及溶液气含率的测定方法 | 第49页 |
·连续流气体中氯苯检测方法 | 第49页 |
·TOC测定方法 | 第49页 |
·水中PSS测定方法 | 第49页 |
·分子量分级方法 | 第49-50页 |
·ACF改性方法 | 第50页 |
·硫酸铜溶液浸渍法 | 第50页 |
·微波改性法 | 第50页 |
·尿素改性法 | 第50页 |
·高温热改性 | 第50页 |
·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表征方法 | 第50-53页 |
·Boehm滴定法 | 第50-51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 第51页 |
·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第51页 |
·表面zeta电位 | 第51-52页 |
·元素分析 | 第52页 |
·PAC在水中颗粒尺寸分布 | 第52页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52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52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52-53页 |
第3章 曝气吹脱对水中氯苯的去除效能和影响因素 | 第53-75页 |
·引言 | 第53页 |
·静态吹脱传质动力学模型 | 第53-55页 |
·基本假设 | 第53-54页 |
·模型的推导 | 第54-55页 |
·影响因素研究 | 第55-67页 |
·污染物初始浓度 | 第55-57页 |
·曝气量 | 第57-62页 |
·温度 | 第62-63页 |
·浊度 | 第63-64页 |
·水中共存其他VOCs | 第64-66页 |
·水力停留时间 | 第66-67页 |
·动态吹脱模型 | 第67-71页 |
·模型的推导 | 第67-70页 |
·模型参数计算 | 第70-71页 |
·吹脱效能和运行费用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PAC对水中氯苯的吸附效能和影响因素 | 第75-102页 |
·引言 | 第75页 |
·PAC性质表征 | 第75-79页 |
·PAC的表面官能团 | 第75-77页 |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77页 |
·PAC的等电位点 | 第77-78页 |
·PAC的元素组成 | 第78页 |
·PAC在水中颗粒尺寸分布 | 第78-79页 |
·PAC吸附动力学 | 第79-86页 |
·吸附速率曲线 | 第79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79-81页 |
·影响因素 | 第81-86页 |
·PAC吸附平衡 | 第86-90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86-88页 |
·影响因素 | 第88-90页 |
·基于氯苯浓度、PAC投量和吸附时间的吸附经验模型 | 第90-93页 |
·模型的推导 | 第90-91页 |
·模拟结果的验证和校核 | 第91-93页 |
·以PAC吸附为氯苯去除核心技术的中试研究 | 第93-95页 |
·应对原水氯苯污染的PAC吸附能力 | 第95-96页 |
·以曝气吹脱-PAC吸附为核心的应急技术工艺构建 | 第96-100页 |
·曝气吹脱-PAC吸附技术耦合 | 第96-99页 |
·应对水中突发氯苯污染的应急技术工艺构建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氯苯在活性炭上的脱附规律 | 第102-115页 |
·引言 | 第102页 |
·无量纲均质表面扩散模型(HSDM) | 第102-106页 |
·强竞争性有机物吸附作用下氯苯脱附规律 | 第106-109页 |
·氯苯脱附量变化 | 第106-108页 |
·氯苯在PAC上表面脱附扩散系数变化 | 第108-109页 |
·弱竞争性吸附作用下氯苯脱附规律 | 第109-112页 |
·氯苯脱附量变化 | 第110-111页 |
·氯苯在PAC上表面脱附扩散系数变化 | 第111-112页 |
·浓差驱动作用下氯苯脱附规律研究 | 第112-113页 |
·污染物脱附风险分析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6章 ACF对吹脱气中氯苯的吸附效能和影响因素 | 第115-148页 |
·引言 | 第115页 |
·ACF性质表征 | 第115-125页 |
·BET和孔径分布 | 第115-117页 |
·SEM | 第117-119页 |
·XRD | 第119-121页 |
·XPS | 第121-125页 |
·吸附穿透速率和吸附平衡 | 第125-130页 |
·吸附穿透曲线 | 第125-129页 |
·吸附平衡 | 第129-130页 |
·湿度影响 | 第130-136页 |
·湿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131-134页 |
·湿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湿度影响氯苯在ACF上吸附的机理分析 | 第135-136页 |
·温度影响 | 第136-141页 |
·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温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温度对特征吸附能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表面改性影响 | 第141-146页 |
·改性NACF的吸附效能 | 第141-143页 |
·改性LACF-2 的吸附效能 | 第143-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结论 | 第148-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64-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个人简历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