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PAHs特征性质 | 第15-18页 |
·多环芳烃的来源 | 第18-19页 |
·国内外水体多环芳烃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河流水体中PAHs的赋存水平 | 第19-21页 |
·河流水体中PAHs的环境行为 | 第21-22页 |
·河流水体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22-23页 |
·研究的总体框架和思路 | 第23-26页 |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6-3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6-29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河网水系概况 | 第27-29页 |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采集 | 第29-32页 |
·河流样品采集 | 第29-30页 |
·降雨径流样品采集 | 第30页 |
·再悬浮模拟实验样品采集 | 第30-32页 |
·样品预处理与分析 | 第32-35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32-33页 |
·样品分析 | 第33-34页 |
·质量控制 | 第34页 |
·数据分析与工作量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上海市河网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59页 |
·水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 第35-40页 |
·溶解氧 | 第35-36页 |
·悬浮颗粒物 | 第36-37页 |
·沉积物机械组成 | 第37-38页 |
·有机碳 | 第38页 |
·碳黑 | 第38-40页 |
·溶解态PAHs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溶解态PAHs的赋存水平 | 第40-42页 |
·溶解态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悬浮颗粒物中PAHs赋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0页 |
·悬浮颗粒物中PAHs的赋存特征 | 第44-46页 |
·悬浮颗粒物中PAHs空间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颗粒物-水相间PAHs的分配特征 | 第49-50页 |
·沉积物中PAHs赋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7页 |
·沉积物中PAHs的赋存特征 | 第50-53页 |
·沉积物中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3-54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上海市河网中PAHs来源辨析与生态风险评价 | 第59-78页 |
·上海市河网中PAHs的来源辨析 | 第59-69页 |
·特征比值法 | 第59-62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62-69页 |
·上海市河网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69-76页 |
·溶解态PAHs的生态风险 | 第69-70页 |
·悬浮颗粒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 | 第70-72页 |
·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 | 第72-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降雨径流中PAHs的污染特征 | 第78-88页 |
·PAHs的赋存水平 | 第78-81页 |
·PAHs的污染特征 | 第81-84页 |
·径流中PAHs与河流中PAHs对比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模拟再悬浮过程对PAHs释放的影响 | 第88-102页 |
·上覆水中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 第88-90页 |
·再悬浮作用下上覆水中PAHs变化特征 | 第90-95页 |
·溶解态PAHs变化特征 | 第90-92页 |
·颗粒态PAHs变化特征 | 第92-95页 |
·再悬浮过程中PAHs的释放特征 | 第95-98页 |
·再悬浮过程中PAHs的释放动力学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2-105页 |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0页 |
附录 | 第120-121页 |
后记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