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诗教”思想探析--以《诗集传》为中心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 “诗教”内涵的流变 | 第11-13页 |
二、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第一章 《诗集传》是朱熹“诗教”思想的载体 | 第16-19页 |
第一节 《诗集传》与朱熹《诗》学研究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诗集传》是朱熹“诗教”观的立体呈现 | 第17-19页 |
一、 朱熹对于《诗序》的态度 | 第17-18页 |
二、 《诗集传序》——“诗教”纲领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朱熹“诗教”思想的演进过程 | 第19-30页 |
第一节 准备期 | 第19-22页 |
一、 “经世致用”的文化思潮 | 第20-21页 |
二、 “疑经辩古”的独立思考精神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萌芽期 | 第22-25页 |
一、 理学追求的确立 | 第22-23页 |
二、 文学素养的积累 | 第23-24页 |
三、 《诗集解》——初次探索 | 第24-25页 |
第三节 飞跃期 | 第25-30页 |
一、 理学思想的成熟 | 第25-26页 |
二、 对吕祖谦尊《诗序》的批判 | 第26-28页 |
三、 对欧阳修《诗本义》的借鉴 | 第28-29页 |
四、 《诗集传》的诞生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朱熹“诗教”思想的内容 | 第30-57页 |
第一节 “诗教”的主旨——以正性情 | 第30-40页 |
一、 性理说——理论支撑 | 第30-32页 |
二、 “兴于诗”——教化路径 | 第32-37页 |
三、 “思无邪”——教化目的 | 第37-40页 |
第二节 “诗教”的功能——诗篇分析 | 第40-57页 |
一、 男女恋爱与婚配 | 第42-44页 |
二、 夫妇关系 | 第44-47页 |
三、 亲子关系 | 第47-49页 |
四、 君臣关系 | 第49-53页 |
五、 天人关系 | 第53-57页 |
第四章 朱熹“诗教”思想的影响 | 第57-66页 |
第一节 对朱熹“诗教”思想的继承 | 第57-62页 |
一、 诗学鉴赏 | 第57-60页 |
二、 理学思想 | 第60-61页 |
三、 政治领域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对朱熹“诗教”思想的反思 | 第62-66页 |
一、 对风雅颂划分问题的批判 | 第62-63页 |
二、 对“淫诗说”的批判 | 第63页 |
三、 对朱熹所理解的诗旨的批判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