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介绍 | 第15-17页 |
| ·CoMP 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CoMP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 第20-36页 |
| ·CoMP 协作场景 | 第20-21页 |
| ·CoMP 协作簇的选择 | 第21页 |
| ·CoMP 传输方案 | 第21-24页 |
| ·协作调度/波束成形 | 第22页 |
| ·联合处理 | 第22-24页 |
| ·CoMP 反馈方案 | 第24-25页 |
| ·参考信号的设计 | 第25-33页 |
| ·探测参考信号 SRS | 第26-28页 |
| ·小区参考信号 CRS | 第28-29页 |
| ·UE 参考信号 DMRS | 第29-32页 |
| ·CSI 参考信号 CSI‐RS | 第32-33页 |
| ·CoMP 检测方案 | 第33-35页 |
| ·最大似然检测算法 | 第33-34页 |
| ·迫零检测算法 | 第34页 |
| ·最小均方误差检测算法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CoMP仿真模型 | 第36-45页 |
| ·CoMP 系统级仿真模型 | 第36-41页 |
| ·CoMP 系统多小区网络模型 | 第36-37页 |
| ·传播环境模型 | 第37-40页 |
| ·边缘用户的划分 | 第40-41页 |
| ·CoMP 链路级仿真处理流程 | 第41-44页 |
| ·基站端处理流程 | 第41-43页 |
| ·用户端处理流程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单用户 MIMO 联合处理预编码技术 | 第45-69页 |
| ·协作发射分集预编码 | 第46-51页 |
| ·二端口协作发射分集 | 第46-49页 |
| ·四端口协作发射分集 | 第49-51页 |
| ·协作开环空分复用 | 第51-56页 |
| ·协作波束赋形 | 第56-61页 |
| ·协作波束赋形相干传输 | 第57-60页 |
| ·协作波束赋形非相干传输 | 第60-61页 |
| ·性能分析 | 第61-68页 |
| ·链路级仿真性能分析 | 第61-67页 |
| ·系统级仿真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多用户 MIMO 联合处理预编码技术 | 第69-81页 |
| ·迫零算法 | 第70-71页 |
| ·块对角化算法 | 第71-72页 |
| ·BD+SVD 算法 | 第72-73页 |
| ·多用户特征模式传输算法 | 第73-75页 |
| ·性能分析 | 第75-80页 |
| ·链路级仿真性能分析 | 第75-80页 |
| ·系统级仿真性能分析 | 第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TDD‐LTE‐Advanced多点协作联合处理 DSP 实现 | 第81-98页 |
| ·MSC8156AMC 及开发环境介绍 | 第81-83页 |
| ·MSC8156AMC 结构 | 第81-82页 |
| ·MSC8156 系统 | 第82页 |
| ·SC3850 子系统 | 第82页 |
| ·MAPLE 简介 | 第82-83页 |
| ·配套开发环境 | 第83页 |
| ·MSC8156AMC 通信机制 | 第83-84页 |
| ·核间通信机制 | 第83-84页 |
| ·DSP 间通信机制 | 第84页 |
| ·多点协作联合处理技术 DSP 实现 | 第84-88页 |
| ·实时性需求分析与解决方法 | 第88-95页 |
| ·实时性需求分析 | 第88-89页 |
| ·保证实时性的解决方法 | 第89-95页 |
| ·JP-CoMP DSP 实现性能分析 | 第95-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总结 | 第98-99页 |
| ·展望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