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度和时延受限的应用层组播树构建及恢复算法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组播树生成算法研究现状第10-12页
     ·组播树恢复算法研究现状第12-14页
   ·本文研究工作介绍第14-15页
   ·论文组织结构第15-16页
第二章 应用层组播技术第16-22页
   ·应用层组播与IP组播第16-17页
     ·应用层组播与IP组播的原理第16-17页
     ·应用层组播与IP组播的比较第17页
   ·应用层组播协议第17-19页
     ·应用层组播协议的分类第18页
     ·几种典型的应用层组播协议第18-19页
   ·应用层组播树第19-21页
     ·应用层组播树与IP组播树的区别第19页
     ·应用层组播树生成算法的问题模型第19-20页
     ·应用层组播树的稳定性问题第20-21页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应用层组播生成树算法第22-35页
   ·问题模型第22-23页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第23-24页
     ·遗传算法第23页
     ·模拟退火算法第23-24页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第24页
   ·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DDCMST求解算法第24-31页
     ·算法实现过程第24-27页
     ·染色体编码第27页
     ·种群初始化第27-28页
     ·适应度函数第28-29页
     ·选择复制操作第29页
     ·交叉操作第29-30页
     ·模拟退火变异操作第30-31页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1-33页
     ·仿真环境建立第31-32页
     ·仿真结果分析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四章 前向式应用层组播树恢复算法第35-48页
   ·问题提出第35-36页
   ·典型的应用层组播树恢复算法第36-38页
     ·Yang算法第37-38页
     ·Kusumoto算法第38页
   ·前向式应用层组播树恢复算法第38-43页
     ·概述第38-39页
     ·新节点的加入第39-40页
     ·恢复算法第40-43页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3-46页
     ·仿真实验环境第44页
     ·仿真结果分析第44-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电子文档的版权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蚁群算法的P2P型教育资源网络检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