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1章 引言第15-25页
   ·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2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研究思路第21-23页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第23-25页
第2章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第25-30页
   ·区域构造位置第25页
   ·成盆前大地构造背景及盆地基底第25-28页
   ·侏罗纪-早白垩世构造体制转换第28-30页
第3章 成因地层对比与构造图的编制第30-49页
   ·构造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第30-37页
     ·构造层序界面的级别与类型第30-31页
     ·构造层序界面的特征第31-32页
     ·构造层序地震反射层特征第32-35页
     ·构造层序界面的成因分类第35-37页
   ·沉积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第37-44页
     ·断陷盆地沉积演化特征第37-39页
     ·沉积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划分第39-40页
     ·前积体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制分析第40-44页
   ·成因地震地层对比法第44-46页
   ·构造图的编制第46-49页
     ·构造解释第46-47页
     ·速度谱数据的分布第47页
     ·三维工区速度场的建立第47-48页
     ·二维工区速度场的建立第48页
     ·构造成图第48-49页
第4章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特征第49-76页
   ·深部构造特征第49-52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及周缘地区断裂分布特征第49-50页
     ·基底内幕的岩性构造特征第50-52页
   ·前断陷期盆地的结构特征第52-56页
     ·前断陷期盆地地层特征第52-53页
     ·前断陷期盆地地层地震反射特征第53-54页
     ·前断陷期盆地分布特征第54-56页
   ·盖层构造的平面分布特征第56-59页
     ·盖层断层具有多期发育、多个级别、多个类型的特征第56-58页
     ·构造圈闭的展布特征第58-59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样式分析第59-69页
     ·伸展构造样式第59-64页
     ·走滑构造样式第64-66页
     ·挤压构造样式第66-67页
     ·反转构造样式第67-68页
     ·底辟构造样式第68-69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第69-76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第69-71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造格架分析第71-76页
第5章 构造演化研究第76-111页
   ·乌尔逊凹陷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第76-83页
   ·乌尔逊凹陷各期控陷断裂的特征第83-88页
   ·乌尔逊凹陷原型盆地分析第88-101页
     ·原型盆地的发育特征第88-96页
     ·古构造单元划分第96-99页
     ·乌尔逊凹陷构造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第99-101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新构造运动第101-105页
     ·构造反转期界定第101-103页
     ·现今构造活动第103-105页
   ·盆地形成期和改造期划分第105-111页
第6章 有利区预测第111-133页
   ·三类与油气相关的构造带第111-115页
     ·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带第111-112页
     ·滑脱构造带第112-113页
     ·变换构造带第113-115页
   ·构造带与油气藏的关系第115-116页
     ·变换构造带与油气藏的关系第115页
     ·滑脱构造带与油气藏的关系第115-116页
     ·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带与油气藏的关系第116页
   ·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二段和南屯组油层组古构造与油气的关系第116-123页
     ·铜钵庙组二段和南屯组油层组剥蚀特征第116-120页
     ·铜钵庙组二段和南屯组古构造特征第120页
     ·铜钵庙组二段和南屯组古构造与油气关系第120-123页
   ·乌尔逊凹陷反向断层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第123-127页
     ·反向断层的分类及其分布特征第123-124页
     ·乌尔逊凹陷反向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第124-127页
   ·有利区预测第127-133页
     ·乌尔逊凹陷有利区预测第127-131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有利区预测第131-133页
结论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昆仑五龙沟金矿集中区化探异常与遥感异常响应及成矿预测
下一篇: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汶川地震极震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