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序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研究的缘起 | 第10-15页 |
·我国学者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与评述 | 第10-12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和特点、性质 | 第10-11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根源 | 第11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 第11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 第11-12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理论意义 | 第13-15页 |
第2章 群体性事件释义 | 第15-24页 |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解析 | 第15-18页 |
·群体性事件的词义分析 | 第15-16页 |
·目前学界对群体性事件概念的分析 | 第16-18页 |
·群体性事件的两类属性 | 第18-24页 |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属性 | 第18-21页 |
·群体性事件的法学属性 | 第21-24页 |
第3章 我国群体性事件衍生的成因剖析 | 第24-33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利益重新分配的社会转型 | 第24-25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原因:政治上遇到瓶颈 | 第25-28页 |
·公民遇到参与政治的瓶颈 | 第25-26页 |
·政府遇到行使权力的瓶颈 | 第26-28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经济原因:经济结构失衡 | 第28-30页 |
·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 | 第28页 |
·社会心理性隐患:仇官与仇富的普遍情绪 | 第28-29页 |
·社会组织性隐患:结构性紧张 | 第29-30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法制原因:法制上的漏洞与失效 | 第30-33页 |
·法律规定本身存在漏洞 | 第30-31页 |
·利益救济渠道的漏洞与缺失 | 第31-33页 |
第4章 我国群体性事件预防与治理的探索性途径 | 第33-42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预防与治理思想理念的革新 | 第33-35页 |
·思维模式的革新:从斗争思维到和谐思维 | 第33-34页 |
·双方关系的转变:从权力与权利的紧张到权力与权利的互动交流 | 第34页 |
·转换控制方式:从政治控制为主到重视法律为主导的多元社会控制 | 第34-35页 |
·转换处置策略:从事后处置到综合治理 | 第35页 |
·我国群体性事件预防的可能性机制 | 第35-42页 |
·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健全 | 第35-37页 |
·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健全 | 第37-39页 |
·司法救济机制的建立健全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