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股份四矿冲击危险性区域划分及防治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国内外冲击地压发生概况 | 第11-12页 |
| ·冲击地压的分类 | 第12页 |
|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 2 井田地质概况及煤层赋存特征 | 第19-33页 |
| ·平煤股份四矿井田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 ·煤层赋存特征及及地质构造特征 | 第21-33页 |
| ·含煤地层特征 | 第21-24页 |
| ·可采煤层 | 第24-25页 |
| ·丁组煤层 | 第25-27页 |
| ·戊组煤层 | 第27-28页 |
| ·己组煤层 | 第28-30页 |
| ·庚组煤层 | 第30-33页 |
| 3 煤岩冲击倾向性测试 | 第33-63页 |
| ·煤层冲击倾向性实验 | 第33-47页 |
| ·基本情况 | 第33页 |
| ·实验过程 | 第33-34页 |
| ·煤层冲击倾向性分类指标 | 第34页 |
| ·测试结果 | 第3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实验 | 第47-63页 |
| ·基本情况 | 第47-48页 |
| ·顶板冲击倾向分类指标及测定项目 | 第48页 |
| ·弯曲能量指数测试方法 | 第48-50页 |
| ·测试结果 | 第50-59页 |
| ·结论 | 第59-63页 |
| 4 冲击危险区域划分 | 第63-81页 |
| ·动力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 | 第63-64页 |
| ·物质条件 | 第63页 |
| ·动力条件 | 第63-64页 |
| ·开采扰动条件 | 第64页 |
| ·动力灾害危险区域划分的原则 | 第64-65页 |
| ·判断危险区域指标的确定 | 第65-73页 |
| ·四矿各煤层危险区域划分 | 第73-79页 |
| ·丁 5.6煤层冲击危险区域划分 | 第73-74页 |
| ·戊 8煤层冲击危险区域划分 | 第74-75页 |
| ·戊 9.10煤层 | 第75-76页 |
| ·己 15煤层 | 第76-77页 |
| ·己 16.17煤层 | 第77-78页 |
| ·庚 20煤层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5 主动卸压解危技术探索与应用 | 第81-91页 |
| ·主动卸压解危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 第81页 |
| ·开采保护层 | 第81-83页 |
| ·四矿开采保护层措施实施情况 | 第81-82页 |
| ·四矿保护层开采效果评价 | 第82-83页 |
| ·煤层注水措施 | 第83-86页 |
| ·煤层注水原理 | 第83-84页 |
| ·煤层注水工艺 | 第84-86页 |
| ·卸压爆破措施 | 第86-89页 |
| ·振动卸压爆破原理 | 第86页 |
| ·回采面卸压爆破 | 第86-87页 |
| ·掘进面卸压爆破 | 第87-88页 |
| ·深孔穿顶松动爆破 | 第88-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 ·研究结论 | 第91-92页 |
|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