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下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论文不足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国外研究 | 第17-19页 |
·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 第18页 |
·公允价值会计的执行后果 | 第18-19页 |
·国内研究 | 第19-21页 |
·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研究 | 第19页 |
·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 第19-20页 |
·公允价值会计的执行后果 | 第20-21页 |
·文献评述 | 第21-23页 |
3 国外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历程 | 第23-33页 |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历程 | 第23-26页 |
·金融危机前的发展 | 第23-25页 |
·金融危机后的调整 | 第25-26页 |
·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历程 | 第26-33页 |
·开始阶段 | 第26-27页 |
·研究阶段 | 第27-28页 |
·成果阶段 | 第28-33页 |
·公允价值的定义及相关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 第29-30页 |
·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 | 第30-33页 |
4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 第33-41页 |
·新准则以前的应用 | 第33-34页 |
·引入阶段:1997年至2001年 | 第33-34页 |
·废除阶段:2001年至2006年 | 第34页 |
·新准则以后的应用 | 第34-41页 |
·基本准则中的应用 | 第35页 |
·具体准则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的应用 | 第37-41页 |
·公允价值的定义及相关基本概念 | 第37-38页 |
·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 第38-39页 |
·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 | 第39-41页 |
5 我国与国际公允价值会计的比较 | 第41-49页 |
·公允价值的统一框架 | 第41-44页 |
·公允价值的定义 | 第42页 |
·公允价值的计量 | 第42-43页 |
·公允价值的披露 | 第43-44页 |
·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 | 第44-49页 |
·金融资产和负债 | 第44页 |
·非金融资产和负债 | 第44-46页 |
·资产减值 | 第46-47页 |
·收入及自身权益 | 第47-49页 |
6 国际公允价值会计新框架对我国的影响 | 第49-57页 |
·积极影响 | 第49-52页 |
·准则制定层面 | 第49-50页 |
·准则实施层面 | 第50-52页 |
·困难与挑战 | 第52-57页 |
·存在的困难 | 第52-54页 |
·市场困难 | 第52-53页 |
·技术困难 | 第53-54页 |
·面临的挑战 | 第54-57页 |
·准则制定层面 | 第54-55页 |
·准则实施层面 | 第55-57页 |
7 新阶段下推进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措施 | 第57-65页 |
·准则制定层面 | 第57-59页 |
·统一框架的构建 | 第57-58页 |
·具体准则的应用 | 第58-59页 |
·准则实施层面 | 第59-65页 |
·完善市场机制 | 第59-60页 |
·提高管理技术 | 第60-62页 |
·强化信息披露 | 第62页 |
·加强外部审计 | 第62-65页 |
8 结论 | 第65-69页 |
·公允价值是未来方向 | 第65-66页 |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 第66页 |
·立足国情,推进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73-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