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节日、节令论文

侗族粽子节的经济人类学研究--以贵州黎平县竹坪村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9页
 一、选题的背景第7页
 二、研究意义第7-9页
  1、理论意义第7-8页
  2、实践意义第8-9页
1 竹坪侗族粽子节概况第9-15页
   ·竹坪侗族村简介第9-10页
   ·传统端午节研究概况第10-12页
   ·侗族粽子节概况第12-15页
2 竹坪侗族粽子节节日构成要素第15-25页
   ·过节日期第15页
   ·节日饮食第15-20页
     ·各种粽子制作工艺第16-19页
     ·各种粽子煮法、吃法、保存法第19-20页
   ·节俗活动第20-25页
     ·给房族“新人”送粽子第21-22页
     ·邻村集体作客第22-23页
     ·斗牛、吹芦笙、亲友互访第23-25页
3 竹坪侗族粽子节下的族群文化经济形态分析第25-33页
   ·过节日期选定文化内涵第25-27页
     ·辛亥日第25-26页
     ·收粮日第26-27页
   ·邻村集体“月也”活动:保持族群联系的基本方式第27-29页
     ·庆祝第27-28页
     ·联姻第28页
     ·生产联盟第28-29页
   ·全村集资杀牛分肉的部落经济形态第29-31页
     ·歃血为盟、精神寄托功能第30页
     ·“平均分配”原则第30-31页
     ·牛瘪及“火烧牛毛”第31页
   ·斗牛:从初始分配制度到现代娱乐功能第31-33页
4 竹坪地区粽子礼与生产文化第33-40页
   ·房族“新人”礼第33-35页
     ·新媳妇的定亲礼、节日礼第33-34页
     ·新生儿的庆祝礼、节日礼第34-35页
   ·粽子礼与侗族婚姻第35-37页
     ·婚姻中的礼物互赠第35-36页
     ·粽子到“种子”第36页
     ·崇高的女性地位文化圈第36-37页
   ·粽子与初始经济生活第37-40页
     ·送粽子礼起源的经济基础第37-38页
     ·粽子礼二次分配的文化心理(联系族群力量的纽带)第38-40页
5 节俗变迁的经济文化探析第40-48页
   ·竹坪侗族粽子节旧时节俗与象征第40-43页
     ·“上甲”活动第40-41页
     ·“孔”姓先吃第41页
     ·文化内涵第41-43页
   ·变迁节俗及其内涵第43-45页
     ·祭仪变迁第43页
     ·粽“礼”变迁第43-44页
     ·“月也”变迁第44-45页
   ·节俗变迁根源探究第45-48页
结语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录:图片资料第52-59页
致谢第59-6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三都水族端节看贵州民族节日经济的打造与发展
下一篇:贵州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