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性视角下网络问政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意义与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理论工具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2 治理理论及网络问政的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治理理论的内涵 | 第15-16页 |
·回应性理论 | 第16-17页 |
·网络问政的界定 | 第17-18页 |
3 当前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 第18-29页 |
·网络问政中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准备阶段 | 第18页 |
·起步阶段 | 第18页 |
·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稳步前进阶段 | 第19页 |
·当前网络问政的渠道与方式 | 第19-24页 |
·主要渠道 | 第19-21页 |
·主要方式 | 第21-24页 |
·网络问政成效及影响 | 第24-29页 |
·网络问政成效 | 第24-25页 |
·网络问政的影响 | 第25-29页 |
4 网络问政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6页 |
·目前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网络舆情复杂多变,难以控制 | 第29页 |
·官员回应意识薄弱,缺乏回应动力 | 第29-30页 |
·信息公开不及时,”回应透明”未兑现 | 第30页 |
·网民问题无人应,问政平台成“秀台” | 第30-31页 |
·政府与民众良性沟通体制尚未形成 | 第31-32页 |
·目前网络问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网络舆情检测不到位 | 第32页 |
·回应主体责任不明晰 | 第32-33页 |
·留言回应时限欠规范 | 第33-34页 |
·新闻发言制度的不成熟 | 第34页 |
·回馈反应机制的不完善 | 第34-36页 |
5 完善网络问政相应的对策 | 第36-40页 |
·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 第36页 |
·完善舆论回应问责制 | 第36-37页 |
·完善留言回应时限机制 | 第37-38页 |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38-39页 |
·完善回应反馈机制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