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分类 | 第12-14页 |
·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14-22页 |
·共沉淀法 | 第15-16页 |
·水热-溶剂热法 | 第16-18页 |
·前驱物热分解法 | 第18-19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9-20页 |
·微乳液法 | 第20-21页 |
·其它方法 | 第21-22页 |
·纳米材料组装体系的构筑 | 第22-33页 |
·各向异性纳米晶基本单元的合成 | 第23-25页 |
·基本单元构筑的纳米组装体系方法 | 第25-33页 |
·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33-37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4页 |
·电子显微镜(EM) | 第34-35页 |
·紫外-可见光谱 | 第35-36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6页 |
·光致发光和拉曼光谱 | 第36-37页 |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8页 |
第二章 纳米线的有序组装:在油-水-空气界面自发形成高度有序的超长银纳米线薄膜 | 第48-66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化学试剂 | 第50页 |
·银纳米线的合成 | 第50页 |
·银纳米线的自组装 | 第50-51页 |
·Ag_6Mo_(10)O_(33) 纳米线和Bi_2S_3 纳米带的合成组装 | 第51页 |
·超细Te 纳米线的合成 | 第51页 |
·SERS 样品的制备 | 第51-52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5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2-63页 |
·银纳米线的合成及组装过程 | 第52-57页 |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对组装过程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不同溶剂对银纳米线组装的影响 | 第58-60页 |
·Ag_6Mo_(10)O_(33)、Te 纳米线和Bi_2S_3 纳米带的组装 | 第60页 |
·银纳米薄膜的光学性质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三章 锌有机配合物固态转变合成可见光发射可调控的氧化锌纳米颗粒 | 第66-86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化学试剂 | 第68页 |
·ZnO 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68-69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6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9-82页 |
·前驱物1的结构分析 | 第69-72页 |
·ZnO-1 的结构分析 | 第72-73页 |
·ZnO-1 的荧光光谱 | 第73-75页 |
·ZnO-1 的红外及拉曼光谱分析 | 第75-76页 |
·ZnO-1 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76-77页 |
·ZnO-1 的荧光寿命分析 | 第77页 |
·前驱物2 及ZnO-2 的结构分析 | 第77-79页 |
·ZnO-2 的光学性质分析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四章 金属有机配合物固相转变合成多孔氧化铟八面体纳米结构 | 第86-98页 |
·引言 | 第87-88页 |
·实验部分 | 第88页 |
·化学试剂 | 第88页 |
·氧化铟纳米八面体的合成 | 第88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8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88-95页 |
·有机前驱物的结构分析 | 第88-91页 |
·氧化铟的结构分析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