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雷达论文--雷达设备、雷达站论文--雷达接收设备论文--数据、图像处理及录取论文

InSAR相位解缠算法研究及其软件开发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7页
     ·研究背景第14-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InSAR相位解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相位解缠算法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相位解缠软件研发及应用现状第18-19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19-20页
   ·论文组织结构第20-22页
第2章 相位解缠原理及关键因素分析第22-33页
   ·引言第22页
   ·基于路径跟踪的相位解缠基本原理第22-25页
     ·留数定理第23-24页
     ·留数点探测第24-25页
   ·基于最小范数的相位解缠基本原理第25-27页
   ·关键因素分析第27-29页
     ·质量图第27-28页
     ·掩膜第28页
     ·噪声滤波第28-29页
   ·解缠评价标准第29-30页
     ·误差图第29-30页
     ·不连续图第30页
     ·反缠绕相位图第30页
   ·InSAR解缠相位的应用—DEM的生成第30-32页
     ·生成高程图第30-31页
     ·地理编码第31-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相位解缠算法的实现第33-49页
   ·引言第33页
   ·基于路径跟踪的相位解缠算法第33-42页
     ·Goldstein“枝切”算法第33-36页
     ·质量图路径引导算法第36-37页
     ·“掩膜枝切”算法第37-39页
     ·Flynn最小不连续算法第39-42页
   ·基于最小范数的相位解缠算法第42-48页
     ·无权重最小二乘算法第42-46页
     ·加权最小二乘算法第46页
     ·最小L~P范数算法第46-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InSAR相位解缠程序设计与开发第49-63页
   ·引言第49页
   ·系统开发平台第49-50页
     ·操作系统第49页
     ·开发工具第49-50页
   ·系统的开发与实现第50-62页
     ·系统主界面第50-51页
     ·数据输入界面第51页
     ·数据处理界面第51-57页
     ·框选解缠操作第57-60页
     ·手动修改“枝切”线操作第60-62页
   ·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基于模拟数据的解缠实验与结果分析第63-83页
   ·引言第63页
   ·实验数据第63-65页
     ·模拟InSAR数据第63-64页
     ·“剪切面”数据第64页
     ·受高斯噪声干扰的“剪切面”数据第64-65页
   ·相位解缠实验与结果分析第65-81页
     ·Goldstein“枝切”算法第65-68页
     ·质量图路径引导算法第68-70页
     ·“掩膜枝切”算法第70-72页
     ·Flynn最小不连续算法第72-75页
     ·无权重最小二乘算法第75-76页
     ·预处理共轭梯度算法第76-79页
     ·最小L~P范数算法第79-81页
   ·小结第81-83页
第6章 相位解缠算法对比分析与精度评定第83-93页
   ·引言第83页
   ·研究区域和实验方案第83页
     ·研究区域第83页
     ·实验方案第83页
   ·相位解缠及DEM生成第83-86页
     ·自适应滤波第83-85页
     ·相位解缠第85-86页
     ·生成高程图与地理编码第86页
   ·解缠算法精度评定与对比分析第86-92页
     ·精度评定第86-89页
     ·对比分析第89-92页
   ·小结第92-93页
总结与展望第93-96页
致谢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构无线网络垂直切换算法研究
下一篇:S波段多单元径向线阵列天线馈电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