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气与气机 | 第15-26页 |
·气和气机的慨念 | 第15-17页 |
·气的哲学慨念 | 第15页 |
·《黄帝内经》对气的描述 | 第15-16页 |
·气的运动是为“气机” | 第16-17页 |
·气机(升降出入)与五脏六腑、疾病的关系 | 第17-19页 |
·气机(升降出入)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 第17-18页 |
·《内经》中气机升降出入理论 | 第17页 |
·升降出入在脏腑生理特点中的体现 | 第17-18页 |
·气机运动在生命活动的各种代谢过程的体现 | 第18页 |
·气机运动与疾病的关系 | 第18-19页 |
·气机升降理论的形成、传承和发展 | 第19-26页 |
·上古时期的原始积累和萌发 | 第19-20页 |
·《内经》升降之理在《伤寒杂病论》的运用 | 第20页 |
·晋唐时期气机升降理论发展停滞不前 | 第20-21页 |
·宋金元时期气机升降理论的各派学术争鸣与创新 | 第21-24页 |
·张元素药物升降理论与升降理论的关系 | 第21-22页 |
·刘完素的“亢害承制”与气机升降理论的关系 | 第22页 |
·张从正学术思想中的升降理论 | 第22-23页 |
·李东垣学术思想中的升降理论 | 第23页 |
·朱丹溪学术思想中的升降观 | 第23-24页 |
·明清时期升降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 第24-25页 |
·明清时期的医家深受气机升降理论的影响 | 第24页 |
·运用升降理论论述本草的效用 | 第24页 |
·重视脏腑的升降协调作用 | 第24-25页 |
·近现代医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论述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清代温病医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阐述 | 第26-35页 |
·叶天士、吴鞠通对气机升降理论的演译和应用 | 第26页 |
·气机升降辨证的提出 | 第26-28页 |
·气机升降出入辨证 | 第26-27页 |
·气机升降出入辨证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结合运用 | 第27-28页 |
·以气机升降理论指导温病方药的配伍 | 第28-35页 |
·药物的气味厚薄与升降的关系 | 第29-30页 |
·药物的气、味是决定药物升、降的重要因素 | 第29-30页 |
·中药升降浮沉具有一定的双向性及特殊性 | 第30页 |
·中药升降浮沉有一定可变性 | 第30页 |
·“阴平阳秘,以平为期”以药物性味偏性,以偏纠偏,达治病目的 | 第30-31页 |
·温病医家应用升降理论配伍出治疗温(瘟)病处方 | 第31-35页 |
·升降散 | 第31-32页 |
·三仁汤 | 第32页 |
·银翘散 | 第32-33页 |
·清营汤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岭南医家论治温病与用药经验 | 第35-71页 |
·岭南温病与传统中医学关系 | 第35-39页 |
·岭南地区范围 | 第35页 |
·岭南医学与岭南温病 | 第35-36页 |
·岭南的气候特征及对温病发生的影响 | 第36-38页 |
·气候因素对温病发病的影响 | 第36页 |
·岭南地区常见的温病及其特点 | 第36-38页 |
·岭南人群体质对温病发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阳热怫郁型 | 第38-39页 |
·脾虚湿盛型 | 第39页 |
·气阴两虚型 | 第39页 |
·岭南医家学术思想及温病辨治用药经验 | 第39-71页 |
·主要医家学术经验及医案摘录辑要 | 第40-71页 |
·郭梅峰 | 第40-41页 |
·刘赤选 | 第41-42页 |
·刘仕昌 | 第42-45页 |
·韦植生 | 第45-46页 |
·杨济平 | 第46-48页 |
·简锡禧 | 第48-49页 |
·文子源 | 第49-51页 |
·钟玉池 | 第51-52页 |
·邓铁涛 | 第52-57页 |
·胡肇基 | 第57-60页 |
·何炎燊 | 第60-62页 |
·区少章 | 第62-64页 |
·钟明远 | 第64-65页 |
·彭胜权 | 第65-68页 |
·李开平 | 第68-71页 |
第四章 岭南医家论治温病用药规律探讨 | 第71-81页 |
·资料收集 | 第72页 |
·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 第72页 |
·药物性能的判断 | 第72页 |
·药物名称的统一处理 | 第72页 |
·用药规律分析 | 第72-79页 |
·药物频次统计 | 第72-74页 |
·高频次使用的药物 | 第74-76页 |
·药性、药味统计 | 第76-77页 |
·药物归经统计 | 第77-78页 |
·药物功效统计 | 第78-79页 |
·药物升降浮沉统计 | 第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81-86页 |
·岭南医家治疗温病重视调畅气机 | 第81-83页 |
·气机升降的重要性 | 第81-82页 |
·“透”法贯穿整个治疗温病过程 | 第82-83页 |
·岭南医家重视运用药物性味配伍处方以调畅气机 | 第83-85页 |
·辛开、苦降、甘缓以斡旋气机升降是治疗温病的重要手段 | 第83页 |
·复畅气机以治温病需药性配伍,阴阳协调以为用 | 第83-84页 |
·脏腑气机升降调节,对治疗温病的意义 | 第84-85页 |
·湿热类型温病与急性传染疾病 | 第85-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参考书籍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