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振法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青少年近视效果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第12-18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病例选择 | 第12页 |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青少年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鉴别诊断标准 | 第12页 |
·中医证候分类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病例随机分组方法 | 第13页 |
·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 第13-14页 |
3.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4. 测量指标 | 第15-16页 |
5.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页 |
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6页 |
7.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8. 质量控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第18-23页 |
1. 四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第18-19页 |
2. 四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第19-21页 |
3. 四组治疗前减去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幅度比较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23-29页 |
1. 中医对青少年近视的认识 | 第23页 |
·定义 | 第23页 |
·病因病机 | 第23页 |
2. 现代医学对青少年近视的认识 | 第23-24页 |
·定义 | 第23页 |
·影响因素 | 第23页 |
·发病机制 | 第23-24页 |
·治疗方法 | 第24页 |
3. 穴位按摩的治疗作用 | 第24-25页 |
·眼与经络关系 | 第24-25页 |
·课题选穴依据 | 第25页 |
4. 大椎穴的临床研究 | 第25-26页 |
5. 振法的临床研究 | 第26-27页 |
6. 临床疗效分析及意义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附录 | 第33-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文献综述 | 第39-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作者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