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本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14-16页 |
2 五阳矿 7511 观测站及观测成果 | 第16-22页 |
·矿区概况 | 第16页 |
·观测站设置及观测 | 第16-17页 |
·观测站设置的目的 | 第16-17页 |
·观测站的设置 | 第17页 |
·观测成果 | 第17-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五阳矿浅埋厚煤层开采地表沉陷规律 | 第22-36页 |
·概述 | 第22页 |
·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 | 第22-25页 |
·地表裂缝发育及分布规律 | 第25-27页 |
·地表移动的角量参数 | 第27-31页 |
·地表裂缝形成的机理 | 第31-34页 |
·地表裂缝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地表裂缝形成的机理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五阳矿地表沉陷预计参数的求取 | 第36-52页 |
·概述 | 第36页 |
·曲线拟合函数 | 第36-39页 |
·走向方向地表沉陷拟合函数 | 第36-37页 |
·倾向方向地表沉陷拟合函数 | 第37-39页 |
·非线性拟合求参理论模型 | 第39-41页 |
·拟合求参的程序实现 | 第41-43页 |
·预计参数的求取 | 第43-51页 |
·预计参数的定义 | 第43-44页 |
·预计参数的拟合 | 第44-49页 |
·预计参数可靠性验证 | 第49-51页 |
·预计精度分析与评价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开采沉陷预计分析系统开发 | 第52-72页 |
·概述 | 第52-53页 |
·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53-54页 |
·系统功能模块及结构 | 第54-55页 |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 | 第55-59页 |
·地表任意点的移动变形预计模型 | 第55-57页 |
·地表裂缝发育的预计模型 | 第57-59页 |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第59-63页 |
·主断面拟合求参 Matlab 计算程序 | 第59-61页 |
·任意点地表变形移动预计程序 | 第61-62页 |
·地表移动变形矩阵数据转换成三维坐标的 Matlab 实现 | 第62-63页 |
·系统主要功能 | 第63-70页 |
·地表任意点的移动变形预计及可视化 | 第66-70页 |
·地表裂缝发育的预计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6 工程应用 | 第72-82页 |
·工程概况 | 第72页 |
·地表沉陷预计及可视化 | 第72-75页 |
·预计参数确定 | 第72-73页 |
·地表移动变形的预计 | 第73-75页 |
·地表及建筑物损害等级评定 | 第75-79页 |
·损害等级评定的标准 | 第75-76页 |
·损害等级评定 | 第76-79页 |
·地表裂缝预计 | 第79-81页 |
·地表裂缝深度和宽度预计 | 第79-80页 |
·地表裂缝范围预计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2页 |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