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后备军官制度研究 | 第14-15页 |
| ·国内国防生培养研究 | 第15页 |
|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路线 | 第16页 |
|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第16页 |
| ·研究路线 | 第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研究工作基础 | 第16-18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工作基础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国防生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8-26页 |
|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8-19页 |
| ·国防生的概念及特点 | 第19-20页 |
| ·国防生培养模式 | 第20页 |
|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军事人才培养理论 | 第20-22页 |
| ·强化激励理论 | 第22-23页 |
| ·国防生培养模式分析 | 第23-26页 |
| ·静态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 ·动态运作分析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我国国防生培养模式历史沿袭与现状 | 第26-34页 |
| ·国防生培养模式历史沿袭 | 第26-28页 |
| ·国防生培养模式现状 | 第28-34页 |
| ·国防生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 | 第28-30页 |
| ·国防生培养模式的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 ·国防生培养模式的运行体系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生培养模式 | 第34-44页 |
| ·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生培养的现状和经验总结 | 第34-38页 |
| ·博雅统一、知行统一、虚实统一相结合的培养理念 | 第34-35页 |
| ·军地结合、内外结合、点面结合的培养方式 | 第35-38页 |
| ·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实例,当前国防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4页 |
| ·国防生培养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38页 |
| ·组织制度缺失协调机制 | 第38-39页 |
| ·国防生的招生选拔不灵活 | 第39-40页 |
| ·培养内容与部队实际衔接不紧密 | 第40-41页 |
| ·军政训练设置不合理 | 第41-42页 |
| ·考核与淘汰机制尚不合理 | 第42页 |
| ·国防奖学金激励作用未得到很好发挥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ROTC)简介及其借鉴 | 第44-49页 |
| ·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ROTC)的历史沿袭 | 第44-45页 |
| ·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ROTC)的模式特征 | 第45-47页 |
| ·法律体系 | 第45页 |
| ·组织体系 | 第45-46页 |
| ·教学训练体系 | 第46-47页 |
| ·激励体系 | 第47页 |
| ·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ROTC)对我国国防生培养的借鉴意义 | 第47-49页 |
| ·健全法律体系 | 第47-48页 |
| ·注重质量重于数量 | 第48页 |
| ·培养紧贴部队需求 | 第48页 |
| ·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完善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构想 | 第49-53页 |
| ·加快立法,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 第49页 |
| ·流程再造,设计组织协调机制 | 第49-50页 |
| ·改进方式,改善招生选拔状况 | 第50页 |
| ·课程优化,军政训练设置合理化 | 第50-51页 |
| ·创新理念,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 | 第51页 |
| ·强化激励,充分开发奖学金的作用 | 第51-52页 |
| ·完善考核,合理淘汰提高质量 | 第52-5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