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导论 | 第8-14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概念阐述及研究方法和理论 | 第11-14页 |
| ·非政府组织含义的界定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 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优势 | 第14-18页 |
| ·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 ·提供多样的公共服务 | 第14页 |
| ·促进社会公平 | 第14-15页 |
|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5页 |
| ·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势 | 第15-18页 |
| ·非政府组织的志愿性 | 第15-16页 |
| ·非政府组织的灵活性 | 第16页 |
| ·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 | 第16-17页 |
| ·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 | 第17页 |
| ·非政府组织的纽带性 | 第17-18页 |
| 3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8-29页 |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现状 | 第18-20页 |
|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现状 | 第19-20页 |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 ·自主性的缺失 | 第20-21页 |
|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1页 |
| ·资金匮乏 | 第21-22页 |
| ·优秀人才资源缺乏 | 第22-23页 |
| ·公民参与度不高 | 第23页 |
| ·服务范围狭隘 | 第23-24页 |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4-29页 |
|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干预过多 | 第24-25页 |
| ·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 | 第25-26页 |
| ·资助型税收制度缺失 | 第26页 |
| ·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26-27页 |
| ·社会认同度不高 | 第27页 |
| ·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27-29页 |
| 4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7页 |
|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主要方式 | 第29-32页 |
| ·公私合作 | 第29-30页 |
| ·合同出租制 | 第30页 |
| ·凭单制 | 第30-31页 |
| ·用者付费制 | 第31-32页 |
| ·美、俄两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实践 | 第32-34页 |
| ·美国 | 第32-33页 |
| ·俄罗斯 | 第33-34页 |
|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启示 | 第34-37页 |
| ·服务收费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 | 第35页 |
|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民众参与度的有效途径 | 第35-37页 |
| 5 强化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 第37-43页 |
| ·构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 第37-38页 |
| ·完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法律制度 | 第38-39页 |
| ·增加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 | 第39-40页 |
| ·加强非政府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 ·加强对非政府组织服务绩效的监督 | 第41-42页 |
| ·加强公民文化建设 | 第42-43页 |
| 6 结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