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详细摘要 | 第7-10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0-17页 |
1 绪论 | 第17-2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7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7-21页 |
·美国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日本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国内的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关于地震孕育与地壳形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研究的内容、数据的获取、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数据的获取 | 第22页 |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2 GPS技术与地震预报 | 第25-35页 |
·地震的类型和我国地震发生的概况 | 第25-27页 |
·地震的分类及成因分析 | 第25-26页 |
·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 第26-27页 |
·地壳形变测量与地震预报概述 | 第27-28页 |
·GPS定位方法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 第28-34页 |
·GPS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定位方法 | 第28页 |
·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的网络建设 | 第28-33页 |
·GAMIT/BLOK数据解算的理论和方法 | 第33-34页 |
·坐标框架的选择和ITRF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 地震孕育与地壳形变关系的震例与研究 | 第35-59页 |
·概述 | 第35页 |
·汶川地震与震前地形变异常研究 | 第35-42页 |
·汶川地震概述 | 第35-36页 |
·GPS站点坐标变化异常研究 | 第36-39页 |
·GPS站点基线长度变化异常研究 | 第39-42页 |
·昆仑山口西地震与震前地形变异常研究 | 第42-50页 |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概况 | 第42-44页 |
·GPS基准站坐标变化序列分析 | 第44-49页 |
·GPS基准站基线变化序列分析 | 第49-50页 |
·大地基线长度变化与地震孕育研究 | 第50-53页 |
·日本关东地震基线异常变化分析 | 第50-52页 |
·唐山大地震平面位置变化研究 | 第52-53页 |
·大地高程异常隆起与地震孕育异常变化分析 | 第53-56页 |
·唐山地震高程变化与地震孕育研究 | 第53-54页 |
·日本关于隆起与地震的相关研究 | 第54-56页 |
·汶川地震地面隆起的相关研究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4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点位变化规律分析 | 第59-83页 |
·描述GPS点位数据变化的数理统计相关知识 | 第59页 |
·描述GPS点位变化的统计量 | 第59页 |
·描述GPS点位变化采用的统计软件 | 第59页 |
·坐标变化统计分析界面 | 第59-61页 |
·基本网点坐标变化统计分析界面 | 第59-60页 |
·区域网坐标变化统计分析界面 | 第60-61页 |
·坐标变化统计分析程序运行 | 第61-62页 |
·基本网坐标变化统计分析程序的运行 | 第61页 |
·区域网坐标变化统计分析程序的运行 | 第61-62页 |
·坐标变化统计量分析 | 第62-64页 |
·基本网统计量分析 | 第62-63页 |
·区域网统计量分析 | 第63-64页 |
·坐标变化直方图 | 第64-68页 |
·基本网坐标变化直方图 | 第64-66页 |
·区域网坐标变化直方图 | 第66-68页 |
·坐标变化正态Q-Q图 | 第68-71页 |
·基本网坐标变化的正态Q-Q图 | 第68-69页 |
·区域网坐标变化正态Q-Q图 | 第69-71页 |
·坐标变化茎叶图 | 第71-75页 |
·基本网坐标变化茎叶图 | 第71-73页 |
·区域网坐标变化茎叶图 | 第73-75页 |
·坐标变化箱图 | 第75-81页 |
·基本网坐标变化箱图 | 第76-77页 |
·区域网坐标变化箱图 | 第77-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5 中国地壳运动网络点位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83-95页 |
·相关性分析概述 | 第83-85页 |
·Pearson相关系数 | 第83-84页 |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 第84页 |
·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 | 第84页 |
·Bootstrap方法 | 第84-85页 |
·基准点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85-86页 |
·基本网点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86-88页 |
·区域网点坐标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88-91页 |
·区域网点的经纬度及XYZ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91-93页 |
·相关性分析与地震孕育规律的探讨 | 第93页 |
·小结 | 第93-95页 |
6 不同地区地壳形变的差异性分析 | 第95-103页 |
·地壳形变评价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95-96页 |
·不同地区GPS点位变化差异性比较分析 | 第96-100页 |
·汶川地区与一些全国大城市GPS点位变化差异性比较分析 | 第96-100页 |
·GPS观测站数不同的区域点位变化差异性比较分析 | 第100页 |
·小结 | 第100-10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4页 |
·研究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