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城市空间重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10页 |
| ·调查走访法 | 第10-11页 |
|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 第11页 |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1-12页 |
| 2 相关理论和研究 | 第12-21页 |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2-16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12-13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13-14页 |
| ·点—轴系统理论 | 第14-15页 |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5页 |
| ·新区域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 ·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 第16-17页 |
|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 第17页 |
| ·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 第17-18页 |
| ·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研究 | 第18-19页 |
|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 3 长春市城市空间演变及发展路径 | 第21-31页 |
| ·城市概况 | 第21-22页 |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 ·长春市城市演变历程 | 第22-25页 |
| ·兴起于戍边集镇 | 第22-23页 |
| ·转型为交通城镇 | 第23-24页 |
| ·兴盛于政治“首都” | 第24-25页 |
| ·发展为区域中心 | 第25页 |
| ·长春市城市空间发展阶段 | 第25-28页 |
| ·单一职能小规模集散阶段 | 第25-26页 |
| ·空间割据与功能强化阶段 | 第26-27页 |
| ·主城发展与外围集聚阶段 | 第27页 |
| ·单核多组团结构形成阶段 | 第27-28页 |
| ·郊区引导的都市区化阶段 | 第28页 |
| ·长春市城市空间发展路径 | 第28-30页 |
| ·农业聚落转向近代城镇 | 第28-29页 |
| ·外力干预促成中心地位 | 第29页 |
| ·工业立城推进城市转型 | 第29-30页 |
| ·快速城镇化带动全面发展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4 区域视野下的长春市城市发展取向 | 第31-42页 |
| ·东北视野下的长春城市发展 | 第31-35页 |
| ·东北区域发展分析 | 第31-32页 |
| ·吉林省内区域政策的演变 | 第32-33页 |
| ·长春在东北的地位 | 第33-35页 |
| ·发展取向 | 第35页 |
| ·长吉图视野下的长春城市发展 | 第35-37页 |
| ·政策背景 | 第35页 |
| ·发展取向 | 第35-37页 |
| ·长吉视野下的长春城市发展 | 第37-42页 |
| ·长吉关系的认知 | 第37-39页 |
| ·长吉一体化的认知 | 第39-40页 |
| ·发展取向 | 第40-42页 |
| 5 长春市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解析 | 第42-45页 |
| ·长春市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 ·外力干预下的空间发展路径 | 第42页 |
| ·交通设施集聚发展优势 | 第42-43页 |
| ·产业布局推动极化发展 | 第43页 |
| ·长春市城市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解析 | 第43-45页 |
| 6 长春市城市空间重构研究 | 第45-68页 |
| ·长春市城市现状空间特征与问题分析 | 第45-52页 |
| ·总体空间特征判读 | 第45-47页 |
| ·用地增长分析 | 第47-49页 |
|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 第49-50页 |
| ·空间拓展限制条件分析 | 第50-51页 |
| ·长春市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51-52页 |
| ·长春市城市空间重构的趋势判断 | 第52-54页 |
| ·对既有规划的解读 | 第52-53页 |
| ·长春市城市空间重构的趋势判断 | 第53-54页 |
| ·长春市城市空间重构的实施路径 | 第54-68页 |
| ·调整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 | 第54-57页 |
| ·调整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 第57-58页 |
| ·重建城市中心体系 | 第58-61页 |
| ·重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 第61-63页 |
| ·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 第63-65页 |
| ·开展区域城际合作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