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 第13-17页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种类 | 第13-14页 |
| ·POPs的主要特性 | 第14-15页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 第15-17页 |
| ·主要检测方法 | 第17页 |
| ·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 第17-22页 |
| ·免疫传感器的测定原理 | 第18页 |
| ·免疫传感器分类 | 第18-22页 |
|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22-26页 |
| ·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22-23页 |
| ·有害物质抗体的合成 | 第23-24页 |
| ·抗原(或抗体)的固定 | 第24-26页 |
| ·电化学酶联免疫传感器 | 第26-29页 |
| ·电化学酶联免疫感器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 第26页 |
| ·电化学酶联免疫传感器的种类 | 第26-29页 |
| ·纳米材料特性及其在生物传感技术中的应用 | 第29-33页 |
| ·纳米材料特性 | 第29-30页 |
| ·纳米材料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30-33页 |
| ·展望 | 第33-35页 |
| 第2章 直接电聚合的纳米金修饰的免疫传感器检测环境中痕量的毒莠定的研究 | 第35-42页 |
| ·前言 | 第35-3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实验现象与分析 | 第37-40页 |
| ·电极的预处理 | 第37-38页 |
| ·纳米粒子的电聚合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第3章 三维金纳米结构修饰免疫传感器检测痕量的毒莠定 | 第42-58页 |
| ·前言 | 第42页 |
| ·实验部分 | 第42-4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 ·实条件的优化 | 第45-46页 |
| ·传感器的再生及其特异性 | 第46页 |
| ·从样品中提取毒莠定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 ·金纳米颗粒的特征 | 第46-47页 |
| ·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 | 第47-49页 |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9-54页 |
| ·免疫传感器对于不同浓度的毒莠定的响应 | 第54-55页 |
| ·实样检测 | 第55页 |
| ·特异性 | 第55-56页 |
| ·稳定性和可再生性 | 第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第4章 吡咯酸的合成及其在免疫传感器中应用的研究 | 第58-67页 |
| ·前言 | 第58页 |
|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8-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 ·吡咯酸的合成 | 第60-61页 |
| ·胶体金的制备 | 第61页 |
| ·电极上聚合ppy-ppa-AuNps膜 | 第61-62页 |
| ·循环伏安法检测 | 第62-63页 |
| ·工作电位的优化 | 第63-64页 |
| ·ppy-ppa-AuNps免疫传感器应用在毒莠定的检测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第5章 二氯喹啉酸的合成与鉴定 | 第67-73页 |
| ·前言 | 第67-68页 |
| ·二氯喹啉酸 | 第67页 |
| ·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67-68页 |
|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68-69页 |
| ·Quinclorac-BSA免疫原的制备 | 第69页 |
| ·二氯喹啉酸合成抗原的鉴定 | 第69-71页 |
| ·红外扫描分析法 | 第69-70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偶联物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