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气污染的定量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 ·城市大气污染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10-12页 |
| ·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大气污染研究中的作用 | 第12页 |
| ·城市大气污染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 ·大气气溶胶监测 | 第12-16页 |
|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监测 | 第16-17页 |
| ·有害气体监测 | 第17-18页 |
| ·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监测 | 第18-19页 |
| ·城市热岛监测 | 第19-20页 |
| ·大气综合质量监测 | 第20页 |
| ·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城市大气污染遥感监测理论与方法 | 第23-44页 |
| ·大气层结构和大气成分 | 第23-25页 |
| ·大气层结构 | 第23-24页 |
| ·大气成分 | 第24-25页 |
| ·电磁辐射传输 | 第25-28页 |
| ·电磁辐射 | 第25页 |
| ·电磁辐射传输模型 | 第25-26页 |
| ·电磁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效应 | 第26-28页 |
| ·大气气溶胶 | 第28-31页 |
| ·大气气溶胶分类 | 第28-29页 |
| ·大气气溶胶的性质 | 第29页 |
| ·气溶胶光学厚度与Angstrom波长指数 | 第29-30页 |
| ·气溶胶标高 | 第30-31页 |
| ·城市气溶胶光学厚度遥感反演 | 第31-39页 |
| ·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 ·地基遥感 | 第32-34页 |
| ·温度定标 | 第34-35页 |
| ·陆地表面温度遥感反演 | 第35-37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 | 第37-38页 |
| ·植被指数反演 | 第38-39页 |
| ·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大气污染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9-44页 |
| ·大气污染指数简介 | 第39-42页 |
| ·AOD与API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 ·大气水汽的遥感反演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基于MODIS数据的城市大气污染遥感监测 | 第44-85页 |
| ·研究区与MODIS数据 | 第44-4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4-45页 |
| ·MODIS数据 | 第45-46页 |
| ·郑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类 | 第46-48页 |
| ·MODIS影像几何精校正 | 第46-47页 |
| ·分类方法 | 第47-48页 |
| ·郑州市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 | 第48-59页 |
| ·建成区AOD的遥感反演 | 第48-55页 |
| ·农业用地AOD的遥感反演 | 第55-57页 |
| ·MODIS AOD经验模型建立技术路线 | 第57-58页 |
| ·反演流程 | 第58-59页 |
| ·城市地表温度反演 | 第59-64页 |
| ·劈窗算法改进 | 第59-63页 |
| ·改进算法验证与对比 | 第63-64页 |
| ·郑州市气溶胶标高的遥感反演 | 第64-66页 |
| ·郑州市AOD与API关系模型的建立 | 第66-69页 |
| ·城市大气水汽含量反演 | 第69-77页 |
| ·城市地物的光谱特性 | 第70页 |
| ·水汽吸收通道大气透过率的求解 | 第70-72页 |
| ·大气透射率与大气水汽含量的关系 | 第72-75页 |
| ·验证 | 第75-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云检测与空间插值 | 第77-84页 |
| ·云检测 | 第77-78页 |
| ·空间插值 | 第78-84页 |
| ·郑州市API分布图制作 | 第84-85页 |
| 第四章 郑州市大气污染时空变化分析 | 第85-98页 |
| ·郑州市AOD动态变化分析 | 第85-88页 |
| ·统计分析 | 第85-86页 |
| ·时空变化分析 | 第86-88页 |
| ·郑州市Angstrom参数变化分析 | 第88-91页 |
| ·Angstrom波长指数变化分析 | 第88-91页 |
| ·Angstrom浑浊度指数与AOD的对比分析 | 第91页 |
| ·郑州市气溶胶标高变化分析 | 第91-94页 |
| ·郑州市气溶胶标高统计分析 | 第92页 |
| ·郑州市气溶胶标高时空变化分析 | 第92-94页 |
| ·郑州市API时空变化分析 | 第94-98页 |
| ·2006~2011年郑州市年均API分布 | 第95页 |
|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95-9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 ·结论 | 第98-99页 |
| ·创新点 | 第99-100页 |
| ·展望 | 第100-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