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 1 中国牡丹的分类 | 第11-19页 |
| ·中国牡丹的栽培分布划分 | 第11-13页 |
| ·牡丹组分类学研究史 | 第13-16页 |
| ·紫斑牡丹的分类 | 第16-19页 |
| 2 遗传多样性的理论研究、方法与应用 | 第19-26页 |
|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第19页 |
|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 第19-20页 |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 3 牡丹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 ·形态学研究 | 第27页 |
| ·细胞学研究 | 第27-28页 |
| ·蛋白质标记 | 第28页 |
| ·RAPD标记 | 第28-29页 |
| ·ISSR标记 | 第29页 |
| ·AFLP标记 | 第29-30页 |
| ·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 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部分紫斑牡丹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 第33-39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33-34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34-39页 |
| ·DNA提取方法 | 第34页 |
| ·试剂盒所含药剂 | 第34页 |
| ·DNA提取步骤 | 第34-35页 |
| ·总基因组DNA质量的检测 | 第35-36页 |
|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建立 | 第36-37页 |
| ·电泳检测步骤 | 第37-38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 1 紫斑牡丹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9页 |
| ·紫斑牡丹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页 |
| 2 紫斑牡丹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39-42页 |
| ·因素内各水平对PCR结果的影晌 | 第40-41页 |
| ·ISSR扩增程序的优化 | 第41-42页 |
| 3 引物筛选 | 第42页 |
| 4 紫斑牡丹的ISSR-PCR扩增结果 | 第42-46页 |
| ·多态性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遗传相似系数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 ·聚类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46-52页 |
| 1 紫斑牡丹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页 |
| 2 紫斑牡丹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6-49页 |
| 3 利用ISSR分子标记标记进行紫斑牡丹亲缘关系分析 | 第49-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 导师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