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4页 |
绪论 | 第24-46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24-25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25-40页 |
三、研究方法、时空范围与资料来源 | 第40-43页 |
四、主要内容、创新点与不足 | 第43-46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概述 | 第46-69页 |
第一节 近代山东城市化与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 | 第46-58页 |
一、近代山东城市化概述 | 第46-48页 |
二、城市化背景下近代山东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 | 第48-58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组成 | 第58-63页 |
一、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结构 | 第58-60页 |
二、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来源 | 第60-63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成因 | 第63-69页 |
一、城市发展对农村人口的吸引 | 第63-64页 |
二、农民离村与向城市流动 | 第64-69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经济生活变迁 | 第69-118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收入状况 | 第69-89页 |
一、工人群体的收入状况 | 第69-80页 |
二、人力车夫的收入状况 | 第80-83页 |
三、娼妓的收入状况 | 第83-86页 |
四、乞丐的收入状况 | 第86-89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消费状况 | 第89-99页 |
一、工人群体的消费状况 | 第89-94页 |
二、人力车夫的消费状况 | 第94-97页 |
三、娼妓的消费状况 | 第97-99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衣着、饮食、居住 | 第99-107页 |
一、衣着 | 第99-101页 |
二、饮食 | 第101-102页 |
三、居住 | 第102-107页 |
第四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娱乐休闲 | 第107-112页 |
一、工人的娱乐休闲 | 第108-110页 |
二、人力车夫的娱乐休闲 | 第110-111页 |
三、娼妓的娱乐休闲 | 第111-112页 |
第五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婚姻与家庭 | 第112-118页 |
一、城市人口及其性别比 | 第112-113页 |
二、下层社会的婚姻与家庭 | 第113-118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管理的变迁 | 第118-146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管理机构的变迁 | 第118-138页 |
一、行政管理的更迭 | 第118-124页 |
二、警察管理的变迁 | 第124-138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法制管理的变迁 | 第138-146页 |
一、概述: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第138-143页 |
二、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关于城市下层社会的法制管理 | 第143-146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改良的变迁 | 第146-218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146-164页 |
一、民国时期山东社会教育情况 | 第147-153页 |
二、民国时期山东职业教育情况 | 第153-164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救济 | 第164-184页 |
一、救济政策及管理机构的变迁 | 第164-169页 |
二、救济机构的变迁 | 第169-179页 |
三、民间社会救济的开展 | 第179-184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风气与风俗 | 第184-203页 |
一、城市风气的改善 | 第184-193页 |
二、城市风俗的改变 | 第193-203页 |
第四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公共卫生与市容 | 第203-218页 |
一、民国时期山东城市市容市貌的改善 | 第204-210页 |
二、医疗防疫事业的开展 | 第210-218页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218-249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218-233页 |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山东城市经济缓慢发展 | 第218-224页 |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山东城市经济曲折发展 | 第224-227页 |
三、抗战(日伪)时期山东城市经济的艰难发展 | 第227-230页 |
四、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城市经济的萧条 | 第230-233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对革命运动的推动作用 | 第233-249页 |
一、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 | 第233-239页 |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 | 第239-242页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 | 第242-245页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 | 第245-249页 |
结语 | 第249-256页 |
一、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较多,过程复杂 | 第252-253页 |
二、受东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冲突的影响较重 | 第253-254页 |
三、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城市下层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前提 | 第254-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256-268页 |
致谢 | 第268-2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69-2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