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涛诗歌的美学意蕴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二、薛涛诗歌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研究特点 | 第8-11页 |
|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 第11页 |
|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薛涛其人其诗 | 第13-19页 |
| 一、薛涛生平 | 第13-15页 |
| 二、薛涛诗歌 | 第15-19页 |
| (一) 风格生成 | 第15-16页 |
| (二) “辩慧工诗” | 第16-17页 |
| (三) 薛涛存诗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薛涛诗歌创作的美学根基 | 第19-34页 |
| 一、中唐时代精神的映射 | 第19-30页 |
| (一) 中唐诗风 | 第19-20页 |
| (二) 社会渊源 | 第20-21页 |
| (三) 思想渊源 | 第21-30页 |
| 二、蜀中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30-34页 |
| (一) 蜀地特征鲜明 | 第31-32页 |
| (二) 南方文学侵润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薛涛诗歌的美学意蕴 | 第34-45页 |
| 一、特殊的审美意味——“美在感伤” | 第34-36页 |
| (一) “悲愁”是客观反映 | 第34-35页 |
| (二) “悲愁”是情感特征 | 第35-36页 |
| 二、独到的意境营构 | 第36-45页 |
| (一) 以“清”入诗 | 第38-43页 |
| (二) 立意深远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一、专著部分 | 第46-47页 |
| 二、论文部分 | 第47-50页 |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