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诸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综述评价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的理论分析 | 第14-19页 |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14-15页 |
·产品差异论 | 第14-15页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15页 |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 | 第15-17页 |
·理论模型假设 | 第16页 |
·理论模型推导 | 第16-17页 |
·理论模型结论 | 第17页 |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效应评判 | 第17-19页 |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正效应 | 第17-18页 |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负效应 | 第18页 |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净效应 | 第18-19页 |
3、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现状分析 | 第19-41页 |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总体水平 | 第20-28页 |
·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 第21-24页 |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 | 第24-26页 |
·金融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26-28页 |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基于业务类型视角 | 第28-36页 |
·总体分析 | 第28-31页 |
·银行业分析 | 第31-33页 |
·保险业分析 | 第33-34页 |
·证券业分析 | 第34-35页 |
·金融信息服务分析 | 第35页 |
·合作现状小结 | 第35-36页 |
·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 第36-41页 |
4、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机制探讨 | 第41-46页 |
·业务层面合作机制 | 第41页 |
·市场层面合作机制 | 第41-44页 |
·资本流动层面合作 | 第42页 |
·人才交流层面合作 | 第42-43页 |
·信息共享层面合作 | 第43-44页 |
·监管层面合作机制 | 第44-46页 |
·监管层面的合作 | 第44-45页 |
·安全协调层面的合作 | 第45-46页 |
5、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1页 |
·影响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46-48页 |
·各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 第46页 |
·东盟区域金融服务贸易形成的市场规模不大 | 第46-47页 |
·各国政治、文化等方面差异 | 第47页 |
·区域储备资源不足 | 第47页 |
·信息共享不充分 | 第47-48页 |
·合作机制的建设滞后 | 第48页 |
·影响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的主要促进因素 | 第48-51页 |
·自由贸易区加快发展 | 第48页 |
·金融服务贸易需求的不断增加 | 第48-49页 |
·合作空间巨大 | 第49页 |
·政策促进与限制调整 | 第49-51页 |
6、深化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贸易合作的相关建议 | 第51-56页 |
·打造良好的金融服务贸易环境 | 第51-52页 |
·扩大资金投入 | 第51页 |
·削减贸易壁垒 | 第51页 |
·制定世界市场战略 | 第51-52页 |
·成立政策咨询中心 | 第52页 |
·拓展金融服务贸易合作深度与广度 | 第52-53页 |
·银行业方面 | 第52页 |
·保险业方面 | 第52-53页 |
·证券业方面 | 第53页 |
·金融信息服务方面 | 第53页 |
·加强人才合作培养,提升人力资本 | 第53-54页 |
·筹建金融服务贸易的专家智囊库 | 第53-54页 |
·建立金融服务贸易教育培养基地 | 第54页 |
·培育金融服务贸易中心区 | 第54页 |
·推进信息交流与共享 | 第54-55页 |
·深化研讨交流 | 第54-55页 |
·搭建供需双方信息共享平台 | 第55页 |
·完善监管体系 | 第55-56页 |
·成寺监管—安全协调组织 | 第55页 |
·制定量化式监管指标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