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战略环评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附图索引 | 第11-12页 |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评述 | 第14-19页 |
| ·SEA 概述 | 第14页 |
| ·SEA 的内涵 | 第14-15页 |
| ·SEA 的特征 | 第15-17页 |
| ·SEA 的分类 | 第17-18页 |
| ·SEA 与 EIA 的差异 | 第18-19页 |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述 | 第19-29页 |
| ·规划环评概述 | 第19-21页 |
| ·规划环评评价程序 | 第21页 |
| ·规划环评评价内容 | 第21-23页 |
| ·规划环评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 ·规划环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第2章 先导区环境现状及空间战略规划分析 | 第30-45页 |
| ·规划概述 | 第30-35页 |
| ·规划背景 | 第30页 |
| ·规划范围 | 第30页 |
| ·规划内容 | 第30-35页 |
| ·规划目标和定位 | 第35页 |
| ·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5-39页 |
| ·社会环境现状 | 第35-36页 |
| ·环境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 ·与两型社会发展要求分析 | 第37-39页 |
| ·规划宏观分析 | 第39-43页 |
| ·规划宏观背景分析 | 第39-40页 |
| ·目标合理性分析 | 第40页 |
| ·空间结构合理性分析 | 第40-41页 |
| ·用地规模合理性分析 | 第41-42页 |
| ·城市增长边界合理性分析 | 第42-43页 |
| ·两型社会对空间发展要求 | 第43页 |
| ·规划分析小结 | 第43-45页 |
| 第3章 先导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45-58页 |
| ·先导区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 第45-48页 |
| ·指标体系分析 | 第48-56页 |
| ·建立原则 | 第48页 |
| ·基本框架 | 第48-49页 |
| ·指标说明 | 第49-52页 |
| ·体系建立研究 | 第52-56页 |
|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第56页 |
| ·研究小结 | 第56-58页 |
| 第4章 “三个空间”划分及评价方法研究 | 第58-70页 |
| ·评价空间划分 | 第58-59页 |
| ·生态空间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 第59-64页 |
| ·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59-60页 |
| ·生态控制性规划合理性分析 | 第60-62页 |
| ·生态空间利用环境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 ·弹性控制区用地方向分析 | 第64页 |
| ·生产空间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 第64-68页 |
| ·“两型”社会对生产空间要求 | 第64-65页 |
| ·产业发展阶段评估 | 第65页 |
| ·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 第65-66页 |
| ·产业布局合理性分析 | 第66-67页 |
| ·循环经济分析 | 第67-68页 |
| ·生活空间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 第68-69页 |
| ·“两型”社会对生活空间的要求 | 第68页 |
| ·城镇体系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 第68-69页 |
| ·城乡统筹分析 | 第69页 |
| ·研究小结 | 第69-7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