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低频地波场强和时延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论文的内容安排和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5页 | 
|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2-13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 2 低频地波传播理论阐述 | 第15-33页 | 
| ·低频地波传播场强和时延计算的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 ·低频地波的定义 | 第15页 | 
| ·大地等效电导率 | 第15-16页 | 
| ·大气折射指数 | 第16-17页 | 
| ·平地面垂直电偶极子场公式简介 | 第17-23页 | 
| ·平地面垂直电偶极子场的理论公式 | 第17-20页 | 
| ·平地面场的实际应用公式 | 第20-23页 | 
| ·球地面垂直电偶极子场公式的推导 | 第23-31页 | 
| ·Fock地波绕射理论 | 第24-27页 | 
| ·球地面模式实际应用的场公式 | 第27-28页 | 
| ·微分方程根的求解 | 第28-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3 实际地面情况下地波传播公式简介 | 第33-43页 | 
| ·工程实用的Millington公式介绍 | 第33-36页 | 
| ·Millington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 ·Millington公式应用的详细说明 | 第34-35页 | 
| ·Millington公式的应用实例 | 第35-36页 | 
| ·分段均匀路径上的地波传播Wait 公式 | 第36-39页 | 
| ·两种计算方式所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4 任意低频地波场强和二次相位因子计算软件的实现 | 第43-59页 | 
| ·软件的设计思想 | 第43-46页 | 
| ·软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43页 | 
| ·软件流程图 | 第43-46页 | 
| ·面向对象实现的优点 | 第46-47页 | 
| ·编程过程中主要问题的解决 | 第47-52页 | 
| ·编程过程中平地面模式和球地面模式的分界点问题 | 第47-50页 | 
| ·等效地球半径系数的选取 | 第50-51页 | 
| ·大地等效电导率的选取 | 第51-52页 | 
| ·低频地波场强和二次相位因子计算软件介绍 | 第52-54页 | 
| ·软件用途介绍 | 第52页 | 
| ·软件界面介绍 | 第52-54页 | 
| ·使用方法简介 | 第54-57页 | 
| ·BPL地波信号计算实例 | 第54-56页 | 
| ·其他低频信号的场强和二次相位因子计算 | 第56-57页 | 
| ·计算实例及结果比较 | 第57-58页 | 
| ·100kHz典型地面类型地波场强和二次时延表格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5 低频地波时延预测新方法的探讨 | 第59-75页 | 
| ·罗兰-C 脉冲信号格式和脉冲波形 | 第59-61页 | 
| ·定时标记点到达时间的精确表达式 | 第61-65页 | 
| ·傅里叶变换及其反变换公式 | 第61页 | 
| ·罗兰-C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其反变换公式 | 第61-63页 | 
| ·定时信号接收天线上的感应电动势 | 第63-64页 | 
| ·100 千赫兹正弦连续波传播时延和定时信号传播时延 | 第64-65页 | 
| ·定时信号传播时延实时精确预测新方法的探讨 | 第65-73页 | 
| ·信号传播过程中的“载频失真” | 第65-70页 | 
| ·“载频失真”实时预测时延 | 第70页 | 
| ·新方法预测时延实例 | 第70-73页 | 
| ·载频失真预测时延的优点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 ·总结 | 第75页 | 
| ·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附录 | 第80-84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