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的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第9-1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对生态城市的认识 | 第12页 |
| ·国外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2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 ·生态城市建设系统 | 第16-19页 |
| ·生态城市的概念 | 第16-17页 |
| ·生态城市的内涵 | 第17页 |
|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 | 第17-18页 |
| ·生态城市的创建要求 | 第18-19页 |
| ·生态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9-21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9-20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0页 |
| ·城乡协调原则 | 第20-21页 |
|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 ·城市生态学理论 | 第21页 |
|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 | 第21-22页 |
| ·循环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理论 | 第22-24页 |
| 3 鹤壁市生态城市建设的 SWOT 分析 | 第24-42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页 |
| ·鹤壁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S-Strengths) | 第24-36页 |
| ·优越的区位条件 | 第24-26页 |
| ·丰富的资源条件 | 第26-28页 |
| ·农业发展竞争力强 | 第28-31页 |
| ·工业发展潜力较大 | 第31-35页 |
| ·国家政策有力支持 | 第35-36页 |
| ·鹤壁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劣势(W-Weaknesses) | 第36-38页 |
| ·环境污染严重、环保任务形势严峻 | 第36页 |
| ·公民参与环保的意识差 | 第36-37页 |
| ·土地资源紧缺 | 第37页 |
| ·周边经济腹地支撑力较弱 | 第37页 |
|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任务艰巨 | 第37-38页 |
|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 第38页 |
| ·鹤壁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机遇(O--Opportunities) | 第38-39页 |
| ·中原经济区带动和中部六省崛起发展的机遇期 | 第38-39页 |
| ·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 | 第39页 |
| ·鹤壁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挑战(T--Threats) | 第39页 |
| ·经济发展面临省内周边城市的竞争 | 第39页 |
| ·经济发展面临京广沿线城市的竞争 | 第39页 |
| ·鹤壁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 | 第39-42页 |
| ·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促使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必然 | 第40页 |
| ·人们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 第40页 |
|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 第40-42页 |
| 4 鹤壁市生态城市的创建 | 第42-50页 |
| ·鹤壁市生态城市创建的主要内容 | 第42-44页 |
| ·生态城市空间总体布局 | 第42-43页 |
|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 | 第43页 |
|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 第43页 |
| ·生态产业的建设 | 第43-44页 |
| ·城市基础工程的建设 | 第44页 |
|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建设 | 第44页 |
| ·鹤壁市生态城市创建的主要措施 | 第44-50页 |
| ·以科学发展观理念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 第44-45页 |
| ·改善老区环境和交通问题,深化开发新区 | 第45-47页 |
|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绿色生态产业 | 第47-48页 |
|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广开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 第48-49页 |
| ·加强城区间、城乡间经济协调发展 | 第49页 |
|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 第49-50页 |
| 5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0页 |
| ·不足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