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放电导入电流的丝电爆制备纳米粉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纳米金属粉体概述 | 第13-14页 |
| ·纳米金属粉在各领域的作用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纳米金属粉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 第14页 |
| ·丝电爆制备纳米粉的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 ·丝电爆制备纳米粉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丝电爆制备纳米粉研究 | 第15-19页 |
| ·丝电爆物理机制的研究 | 第19-22页 |
| ·丝电爆制备纳米粉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 ·本文构想 | 第24-2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25-27页 |
| 第2章 实验装置及诊断方法 | 第27-44页 |
| ·气体放电式丝电爆实验装置 | 第27-29页 |
| ·孔—板电极式丝电爆装置 | 第27-28页 |
| ·圆锥电极式丝电爆装置 | 第28-29页 |
| ·粉末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采集粉末的探针设计 | 第29-30页 |
| ·颗粒尺寸和比例的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光照度测量装置 | 第31-33页 |
| ·丝电爆过程的电压电流测量装置 | 第33-43页 |
| ·罗氏线圈设计 | 第33-38页 |
| ·开关型电阻分压器设计 | 第38-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丝电爆过程中气隙击穿特性和电流导入机制 | 第44-64页 |
| ·孔—板电极式丝电爆方法中的气隙击穿特性 | 第44-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 ·气隙击穿放电特性及影响 | 第45-50页 |
| ·光电流和回路放电电流 | 第50-53页 |
| ·金属丝各位置形成的粉末 | 第53-55页 |
| ·电极烧损和“积瘤” | 第55-56页 |
| ·圆锥电极式丝电爆方法中的气隙击穿特性 | 第56-6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 ·气隙击穿放电特性及影响 | 第57-60页 |
| ·粉末特征和电极烧损 | 第60页 |
| ·光电流和回路放电电流 | 第60-61页 |
| ·电流从电极导入到金属丝的机制分析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4章 丝电爆制备纳米粉过程中的微米级大颗粒 | 第64-81页 |
| ·微米级大颗粒形成过程 | 第64-73页 |
| ·金属丝各部分形成粉末的特征 | 第66-70页 |
| ·各部分粉末中微米级大颗粒比例 | 第70-71页 |
| ·粉末形成过程分析 | 第71-73页 |
| ·减少微米级大颗粒的工艺参数优化 | 第73-79页 |
| ·电极间距和初始电压的影响 | 第74-77页 |
| ·初始电压的控制 | 第77-78页 |
| ·电极间距的控制 | 第78-79页 |
| ·丝上能量沉积过程分析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5章 气体放电式丝电爆过程的能量沉积特征 | 第81-97页 |
| ·丝电爆过程的电路模拟 | 第81-86页 |
| ·物理模型 | 第81-82页 |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82-83页 |
| ·金属丝时变电阻 | 第83-84页 |
|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 | 第84-86页 |
| ·金属丝上的沉积能量 | 第86-95页 |
| ·气体放电的影响 | 第86-88页 |
| ·电路参数的影响 | 第88-92页 |
| ·金属丝参数的影响 | 第92-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6章 丝电爆制备纳米粉设备开发 | 第97-109页 |
| ·气体放电式丝电爆装置原理 | 第97-98页 |
| ·电路部分分析与设计 | 第98-100页 |
| ·充电电路设计 | 第98-99页 |
| ·放电回路分析 | 第99-100页 |
| ·结构部分的设计 | 第100-106页 |
| ·整体结构 | 第100-102页 |
| ·电极设计 | 第102-103页 |
| ·同轴导电装置设计 | 第103页 |
| ·送丝装置设计 | 第103-106页 |
| ·粉末收集系统 | 第106页 |
| ·丝电爆设备制备纳米粉过程 | 第106-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结论 | 第109-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