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 前言 | 第17-22页 |
| 第一章 离子液体法制备二氧化硅粒子及其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 第22-37页 |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仪器 | 第22-23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 ·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 | 第23页 |
| ·载药 | 第23页 |
| ·载药二氧化硅的体外释放实验 | 第23-24页 |
| ·测试方法 | 第24页 |
| ·UV法测定载药二氧化硅纳米粒体外释放研究的方法学建立 | 第24-30页 |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 ·TEM | 第30-33页 |
| ·形成机理 | 第33-34页 |
| ·体外释放研究 | 第34-36页 |
| 四、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二章 荷载盐酸多柔比星的叶酸靶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研究 | 第37-63页 |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仪器 | 第38页 |
| 二、叶酸靶向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 | 第38-44页 |
| ·FA/PEI/SBA-15的制备 | 第38-39页 |
| ·载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方法学研究 | 第39-43页 |
| ·载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43-44页 |
| ·测试方法 | 第44页 |
| 三、载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 ·氮丙啶的~(13)C-NMR光谱测定 | 第44-45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5-46页 |
| ·Zeta电势 | 第46-47页 |
| ·红外光谱图分析 | 第47-48页 |
| ·氮气吸附法 | 第48-49页 |
| ·TG(热重法分析) | 第49-51页 |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实验 | 第51-52页 |
| 四、载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 第52-62页 |
| ·细胞的培养 | 第52-54页 |
| ·空白纳米粒的细胞毒性试验 | 第54-56页 |
| ·载药纳米粒的抗肿瘤试验 | 第56-58页 |
| ·HeLa与A549肿瘤细胞的摄取试验 | 第58-62页 |
| 五、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三部分 IBU/PLGA复合薄膜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 | 第63-80页 |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63-64页 |
| ·材料 | 第63页 |
| ·仪器 | 第63-64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 ·IBU/PLGA复合物薄膜的制备 | 第64页 |
| ·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64页 |
| ·载药复合薄膜的体外释放实验 | 第64-65页 |
| ·测试方法 | 第65页 |
| 三、UV法测定载药聚合物薄膜中布洛芬含量的方法的建立 | 第65-71页 |
| ·UV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方法的建立 | 第65-69页 |
| ·UV法测定载药聚合物薄膜体外释放方法的建立 | 第69-71页 |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 ·形态观察 | 第71-73页 |
|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73页 |
| ·X-射线衍射 | 第73-74页 |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74-75页 |
| ·体外释放实验 | 第75-77页 |
| 五、释药模型拟合方程 | 第77-79页 |
| 六、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
| 文献综述 | 第90-125页 |
| REFERENCES | 第112-12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