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悼亡剧及其创作渊源 | 第11-23页 |
第一节 悼亡文学与悼亡剧 | 第11-15页 |
第二节 悼亡剧剧目述要 | 第15-23页 |
第二章 悼亡剧的内容分类与情感脉络 | 第23-69页 |
第一节 之子永归——伤逝配偶 | 第23-35页 |
第二节 白发之悲——哀怜子女 | 第35-45页 |
第三节 年华苦短——悲祭手足 | 第45-53页 |
第四节 乌鸟私情——哭悼父母 | 第53-58页 |
第五节 知音不觅——缅怀故交 | 第58-69页 |
第三章 悼亡剧的常见叙事模式 | 第69-81页 |
第一节 谪仙—证仙 | 第69-74页 |
第二节 托梦传情 | 第74-81页 |
第四章 悼亡剧的思想文化意蕴 | 第81-87页 |
第一节 对不可知命运的一种解释 | 第81-83页 |
第二节 伤悼逝者与审视自我生存 | 第83-85页 |
第三节 从“大悲”走向“大悟” | 第85-8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个人简历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