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世说》评点研究概况综述 | 第10-13页 |
·《世说》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世说》评点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世说》评点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13页 |
·《世说》评点可研究的空间 | 第13-15页 |
第2章 《世说》评点的概述 | 第15-28页 |
·《世说》评点的历史俯瞰 | 第15-19页 |
·明以前:开创期 | 第15-16页 |
·明万历以后:繁盛期 | 第16-17页 |
·清代:延续期 | 第17-18页 |
·二十世纪以来:转型期 | 第18-19页 |
·《世说》评点的基本特点 | 第19-23页 |
·评点家看《世说》的眼光不统一 | 第19-20页 |
·评点语言闳约发微 | 第20-21页 |
·评点侧重在品人评事,属意文学的评点不多 | 第21-22页 |
·后代评点者对前人评注的关注 | 第22-23页 |
·评点家对《世说》的基本认识 | 第23-28页 |
·对《世说》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 | 第24-25页 |
·对《世说》历史地位的评价 | 第25-26页 |
·对刘孝标《世说》注的肯定 | 第26-27页 |
·对《世说》文体的认识 | 第27-28页 |
第3章 影响《世说》评点的主要因素 | 第28-37页 |
·中国评点传统对《世说》评点的影响 | 第28-30页 |
·从笺注到评点的传承和创新 | 第28-29页 |
·评点传统影响下《世说》评点的发展 | 第29-30页 |
·《世说》文本本身对评点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世说》的艺术成就对评点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世说》中品题文化对评点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世说》评点与时代思潮及与魏晋士人精神的相通 | 第32-37页 |
·明代中晚期的学术思潮 | 第33-34页 |
·明晚期文化思潮与《世说》中士人精神的相通 | 第34-35页 |
·《世说》评点与晚明思潮的互现 | 第35-37页 |
第4章 《世说》名家评点研究 | 第37-60页 |
·刘应登《世说》评点研究 | 第37-40页 |
·对刘应登《世说新语序》的解读 | 第37-38页 |
·对刘应登《世说》批注的解读 | 第38-39页 |
·刘应登评点《世说》的意义 | 第39-40页 |
·刘辰翁《世说》评点再探 | 第40-45页 |
·刘辰翁《世说》评点研究概述 | 第40-41页 |
·刘辰翁《世说》评点研究再探 | 第41-45页 |
·刘辰翁《世说》评点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 第45页 |
·王世懋《世说新语》评点研究 | 第45-49页 |
·王世懋《世说》评点内容分析 | 第46-49页 |
·王世懋评点《世说》的意义 | 第49页 |
·李贽《世说》评点研究 | 第49-55页 |
·《李卓吾批点世说新语补》考议 | 第49-50页 |
·李贽《世说》评点内容分析 | 第50-54页 |
·对李贽《世说》评点内容的几点思考 | 第54页 |
·李贽《世说》评点的地位和影响 | 第54-55页 |
·凌濛初《世说》评点研究 | 第55-60页 |
·凌濛初《世说新语鼓吹》评点研究概述 | 第55-56页 |
·凌濛初《世说》评点再探 | 第56-59页 |
·凌濛初评点《世说》的意义 | 第59-60页 |
第5章 《世说》评点之内涵探析 | 第60-69页 |
·文艺理论内涵 | 第60-62页 |
·《世说》评点中的历史批评意识 | 第60-61页 |
·“以心印心”的批评方法 | 第61-62页 |
·美学内涵 | 第62-64页 |
·评点家的审美追求——“真”、“妙”、“情致”、“韵”、“味” | 第62-63页 |
·美感经验之心理距离的问题 | 第63-64页 |
·思想认识内涵 | 第64-66页 |
·对生活经验、人情世事的认识 | 第64-65页 |
·对为政方式的追求 | 第65页 |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 | 第65-66页 |
·文化内涵 | 第66-69页 |
·对魏晋文化的认识 | 第66-67页 |
·缘情而发的评点中看文人与自我的不期而遇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