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现状 | 第11-12页 |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现状 | 第12-14页 |
·多源信息融合在矿山中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技术路线和手段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研究 | 第18-27页 |
·概述 | 第18-20页 |
·信息融合的层次及主要算法 | 第20-24页 |
·数据级融合 | 第20-21页 |
·特征级融合 | 第21-22页 |
·决策级融合 | 第22-24页 |
·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设计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采空区结构信息获取 | 第27-43页 |
·工程背景 | 第27-30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8-29页 |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页 |
·区域稳定性概述 | 第29-30页 |
·三维激光探测 | 第30-33页 |
·空区探测现状 | 第30-31页 |
·CMS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 | 第31-33页 |
·采空区信息收集 | 第33-38页 |
·原始信息收集 | 第33-34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34-36页 |
·采空区信息检验 | 第36-38页 |
·采空区原始信息融合 | 第38-42页 |
·采空区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空区分布 | 第39页 |
·分析内容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43-59页 |
·概述 | 第43-45页 |
·数值模拟现状 | 第43-44页 |
·软件介绍 | 第44-45页 |
·采空区力学分析模型 | 第45-57页 |
·模拟思路 | 第45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采空区力学分析 | 第48-57页 |
·危险采空区辨识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采空区影响因素辨识 | 第59-71页 |
·采空区基础信息分析 | 第59-61页 |
·岩体结构 | 第60页 |
·地质构造 | 第60-61页 |
·采空区特征识别 | 第61-64页 |
·空区埋藏深度 | 第61页 |
·空区大小及面积 | 第61-64页 |
·空区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64-70页 |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64-67页 |
·采空区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67-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空区稳定性D-S证据理论分析 | 第71-80页 |
·D-S证据理论 | 第71-73页 |
·概述 | 第71页 |
·基本概念 | 第71-72页 |
·融合规则 | 第72-73页 |
·采空区多源信息辨识 | 第73-79页 |
·分析思路 | 第73-74页 |
·采空区稳定性辨识 | 第74-78页 |
·危险采空区评价结论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本文结论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附录 | 第90-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