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型铝土矿露天开采境界可视化优化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传统手工优化境界方法 | 第11-13页 | 
|      ·计算优化露天境界方法 | 第13-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论文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    ·本章小节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雅朗矿区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 | 第20-41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1-27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1-22页 | 
|      ·矿区勘探情况 | 第22-23页 |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3页 | 
|      ·矿区地层 | 第23-26页 |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26页 |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26-27页 | 
|    ·建模软件介绍 | 第27-29页 | 
|      ·DIMINE数字矿山软件简介 | 第27页 | 
|      ·DIMINE软件的特点与功能 | 第27-29页 | 
|      ·借助数字化软件优越性 | 第29页 | 
|    ·矿区三维模型的创建 | 第29-39页 | 
|      ·相关资料收集整理 | 第29页 | 
|      ·矿山地表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      ·矿体模型的建立 | 第31-39页 | 
|      ·矿区整体模型的建立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雅朗矿区境界优化几何边界约束研究 | 第41-59页 | 
|    ·露天境界几何边界条件初步确定 | 第41-44页 | 
|    ·有限差分软件FLAC简介 | 第44-47页 | 
|      ·FLAC3D求解原理 | 第44-46页 | 
|      ·基于强度折减的FLAC法 | 第46-47页 | 
|    ·力学参数与数值模型 | 第47-52页 | 
|      ·计算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47-50页 |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    ·数值计算及分析 | 第52-57页 | 
|      ·原岩竖向应力 | 第52-53页 | 
|      ·最大不平衡力 | 第53-54页 | 
|      ·45°边坡角分析 | 第54-55页 | 
|      ·48°边坡角分析 | 第55-56页 | 
|      ·50°边坡角分析 | 第56页 | 
|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      ·境界的几何约束的最终确定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境界经济约束相关参数优化研究及确定 | 第59-70页 | 
|    ·矿床价值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      ·矿床数学模型 | 第59页 | 
|      ·块段价值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    ·露天境界参数的确定 | 第61-65页 | 
|      ·技术经济参数分析 | 第61-62页 | 
|      ·境界优化参数对境界影响 | 第62-64页 | 
|      ·境界经济约束参数优化选取 | 第64-65页 | 
|    ·露天境界参数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65-69页 | 
|      ·正交方案设计 | 第65-66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雅朗矿段露天可视化境界优化设计研究 | 第70-81页 | 
|    ·露天矿境界优化 | 第70-72页 | 
|      ·露天境界优化的基本原则 | 第70-71页 | 
|      ·基于计算机优化露天境界的优势 | 第71-72页 | 
|    ·DIMINE的三维露天矿山境界优化原理 | 第72-76页 | 
|    ·基于DIMINE的三维露天矿山境界优化设计 | 第76-80页 | 
|      ·雅朗矿段的境界确定 | 第76-78页 | 
|      ·露天坑的生成 | 第78-79页 | 
|      ·境界分析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本文结论 | 第81页 |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