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前言 | 第8-14页 |
|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儒家文化研究 | 第10-11页 |
| ·儒家文化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 | 第10-11页 |
| ·儒家文化对妇女的影响 | 第11页 |
| ·女子竞技体育研究 | 第11-12页 |
| ·女子竞技体育发展 | 第11-12页 |
| ·子竞技体育文化 | 第12页 |
| ·儒家文化与体育研究 | 第12-14页 |
| ·儒家文化与体育发展 | 第12-13页 |
| ·儒家文化与体育教育 | 第13页 |
| ·儒家文化与体育文化 | 第13-14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4页 |
| ·逻辑归纳法 | 第14-15页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5-30页 |
| ·儒家文化 | 第15-18页 |
| ·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 | 第15-16页 |
| ·仁者爱人 | 第15页 |
| ·中庸之道 | 第15页 |
| ·知耻求荣 | 第15-16页 |
| ·世界大同 | 第16页 |
|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 第16-18页 |
| ·儒家"仁学"是全球伦理的黄金规则 | 第16-17页 |
| ·儒家"贵和中庸"的人文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文化资源 | 第17页 |
| ·儒家"知耻求荣"的荣辱观是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依据 | 第17-18页 |
| ·儒家"世界大同"的理念促进全球化与华夏文明的交流 | 第18页 |
| ·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发展回顾 | 第18-22页 |
|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女子竞技体育 | 第19页 |
|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女子竞技体育(1956年底至今) | 第19-22页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1966年5月) | 第19-20页 |
| ·"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 第20页 |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 第20-22页 |
| ·儒家文化对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的影响 | 第22-30页 |
| ·积极影响 | 第22-25页 |
| ·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造就我国女子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 | 第22-23页 |
| ·仁者爱人是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训练及运动员管理的良方 | 第23-24页 |
| ·中庸之道防止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异化 | 第24页 |
| ·知耻求荣净化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道德 | 第24-25页 |
| ·世界大同促进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走向世界 | 第25页 |
| ·消极影响 | 第25-28页 |
| ·重道轻器观念阻碍了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 | 第25-26页 |
| ·贵和谐、尚中庸思想扼杀了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的大胆冒险精神 | 第26-27页 |
| ·男尊女卑礼教损害了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的娱乐性和公正 | 第27-28页 |
| ·重群体轻个体价值取向压抑了我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的潜能和创造 | 第28页 |
| ·对策 | 第28-30页 |
| ·舍重道轻器,取道器兼得 | 第29页 |
| ·舍贵和中庸,取和而不同 | 第29-30页 |
| ·舍男尊女卑,取男女平等 | 第30页 |
| ·舍重群体轻个体,取群体个体并举 | 第30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0-32页 |
| ·结论 | 第30页 |
| ·建议 | 第30-32页 |
| 5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4-35页 |
| 7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