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论共同过失犯罪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引言第13-15页
一、共同过失犯罪概说第15-22页
 (一) 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之争第15-17页
  1. 肯定说第15-16页
  2. 否定说第16页
  3. 限定肯定说第16-17页
 (二) 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例第17-18页
  1. 排斥型第17页
  2. 空白型第17-18页
   (1) 完全空白型第17-18页
   (2) 过失共同正犯空白型第18页
  3. 认可型第18页
 (三) 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判例第18-19页
  1. 采否定说的判例第19页
  2. 采肯定说的判例第19页
 (四) 我国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变迁第19-20页
  1. 唐律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规定第19-20页
  2. 旧中国刑法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规定第20页
  3. 新中国刑法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规定第20页
 (五) 我国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司法实务第20-22页
二、我国确立共同过失犯罪的必要性第22-28页
 (一) 共同过失犯罪现象的客观存在第22-23页
 (二) 确立共同过失犯罪的现实意义第23-28页
  1. 确立共同过失犯罪是法律逻辑严密的需要第23-24页
  2. 确立共同过失犯罪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24-25页
  3. 确立共同过失犯罪是正确解决刑事责任的需要第25-26页
  4. 确立共同过失犯罪是贯彻刑事政策的需要第26-27页
  5. 确立共同过失犯罪是便利诉讼、降低诉讼成本的需要第27-28页
三、共同过失犯罪的界定第28-35页
 (一) 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第28页
 (二) 共同过失犯罪与竞合过失犯罪的区别第28-30页
  1. 犯罪形态不同第29页
  2. 主观方面不同第29-30页
  3. 客观方面不同第30页
  4. 刑事归责不同第30页
 (三) 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第30-35页
  1. 主体要件第30-31页
  2. 共同注意义务第31-34页
   (1) 共同注意义务的特征第31-32页
   (2) 共同注意义务的范围第32-33页
   (3) 共同注意能力的判断第33-34页
  3. 客观要件第34-35页
  4. 主观要件第35页
四、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范围第35-39页
 (一) 过失共同正犯第36页
 (二) 过失教唆犯第36-38页
  1. 从语义的角度第37页
  2. 从刑法法理的角度第37页
  3. 从刑法谦抑原则的角度第37页
  4. 从司法解释的角度第37-38页
 (三) 过失帮助犯第38-39页
五、共同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第39-45页
 (一) 共同过失犯罪的处罚原则第39-41页
  1. 分别责任原则的不足第39-41页
   (1) 不利于准确界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第40页
   (2) 不利于加强行为人之间的义务监督第40页
   (3) 不利于量刑公正第40-41页
  2. 处罚原则的完善第41页
   (1) 共同责任原则第41页
   (2) 区别责任原则第41页
 (二) 共同过失犯罪的责任分配第41-43页
  1. 过失程度第42-43页
   (1) 注意义务的要求程度第42页
   (2) 注意义务的可履行程度第42页
   (3) 注意义务的实际履行状况第42-43页
  2. 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密接程度第43页
 (三) 信赖原则的适用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迁安市城镇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我国资源型城市界定及发展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