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导论 | 第8-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 | 第8-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关于"碳关税"性质 | 第11-14页 |
·关于"碳关税"对我国可能造成的影响 | 第14-15页 |
·研究总评述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2 "碳关税"的提出依据及本质分析 | 第18-29页 |
·"碳关税"的提出依据 | 第18-20页 |
·公共物品的特性 | 第18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18-19页 |
·碳泄漏 | 第19页 |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 第19-20页 |
·"碳关税"的性质 | 第20-21页 |
·"碳关税"的合法性分析 | 第21-26页 |
·"碳关税"与WTO规则 | 第21-23页 |
·"碳关税"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第23-26页 |
·"碳关税"背后的政治意图 | 第26-29页 |
3 "碳关税"的效应及影响分析 | 第29-38页 |
·"碳关税"的贸易效应分析 | 第29-30页 |
·贸易歧视效应 | 第29页 |
·贸易优势效应 | 第29-30页 |
·贸易结构效应 | 第30页 |
·"碳关税"的投资效应分析 | 第30-31页 |
·"碳关税"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碳关税"预期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 第32-38页 |
·积极影响 | 第32-33页 |
·消极影响 | 第33-38页 |
4 我国如何应对"碳关税" | 第38-43页 |
·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适时预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 | 第38-39页 |
·积极利用《框架公约》平台及WTO争端解决机制 | 第39-40页 |
·改变对外贸易过分依赖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现状 | 第40页 |
·优化我国的高碳产业结构 | 第40-41页 |
·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第41-42页 |
·尽快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 第42页 |
·加强低碳的宣传和引导,全面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