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文献研究 | 第11-53页 |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 第11-18页 |
1 湿疹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2 湿疹临床表现 | 第14-15页 |
3 湿疹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15-16页 |
4 湿疹病理变化 | 第16页 |
5 湿疹治疗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6 现代医学对湿疹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上的不足 | 第17-18页 |
中医学对湿疹的认知 | 第18-27页 |
1 湿疹中医病名的认识 | 第18-19页 |
2 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 | 第19-21页 |
3 关于湿疹的临床辨证分型 | 第21-22页 |
4 关于湿疹的治疗概况 | 第22-26页 |
5 当代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研究及临床治疗上的不足 | 第26-27页 |
对滋阴祛湿热法的演变、形成过程的追溯 | 第27-53页 |
1 对阴伤湿热证研究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2 滋阴祛湿热法的演变、形成 | 第28-43页 |
·《黄帝内经》是滋阴祛湿热法的理论来源 | 第28-29页 |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滋阴祛湿热法的组方法则 | 第29-30页 |
·朱丹溪为滋阴祛湿热法形成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第30-31页 |
·明清温病学派对于滋阴祛湿热法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第31-43页 |
3 当代医家对阴伤湿热证的认识与治疗 | 第43-47页 |
4 导师对于阴伤湿热证的见解 | 第47-50页 |
5 关于阴伤湿热型湿疹的古代文献及当代医家的认识 | 第50-53页 |
临床辨治思路研究 | 第53-72页 |
1 完整梳理、系统总结出的滋阴祛湿热法的基本要点 | 第53-54页 |
2 阴伤湿热型湿疹诊疗标准的形成 | 第54-56页 |
·理论来源、支撑 | 第54-55页 |
·当代皮肤科医家的相关见解 | 第55-56页 |
·临床表现的参考依据 | 第56页 |
3 阴伤湿热型湿疹的诊疗标准 | 第56-58页 |
·发病年龄 | 第56页 |
·病史及发病率 | 第56-57页 |
·中医病因病机 | 第57页 |
·具体临床体征表现 | 第57页 |
·基本治疗法则 | 第57-58页 |
4. 临床典型疑难病案举例 | 第58-72页 |
·全身泛发湿疹:阴伤为主、继发产生内在湿热 | 第58-59页 |
·头部脂溢性湿疹:阴伤合并外感湿热 | 第59-61页 |
·面部阴伤湿热型湿疹 | 第61-62页 |
·阴伤合外感湿热致全身泛发湿疹 | 第62-64页 |
·长期反复发作不愈的阴伤湿热型湿疹 | 第64-66页 |
·阴伤合并外感湿热,而湿热日久化燥又加重阴伤的全身泛发性阴伤湿热型湿疹 | 第66-72页 |
讨论 | 第72-82页 |
·滋阴祛湿热法与常用辨证方法的关系 | 第72-74页 |
·滋阴祛湿热法与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关系 | 第72-73页 |
·滋阴祛湿热法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 第73-74页 |
·滋阴祛湿热法与病因、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 | 第74页 |
·阴伤湿热型湿疹的临床发病学、治疗学分析 | 第74-77页 |
·滋阴祛湿热法临床组方、用药分析 | 第77-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创新之处 | 第83-84页 |
1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完整梳理、系统总结了滋阴祛湿热法,丰富了中医治法学 | 第83页 |
2 以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相结合,初步总结出湿疹-阴伤湿热型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丰富和创新了湿疹中医临床分型 | 第83页 |
3 初步总结凝炼了滋阴祛湿热法治疗阴伤湿热型湿疹的创新治法及用药特色,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水平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