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喜旱莲子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 第14-17页 |
·喜旱莲子草在世界范围内的入侵现状 | 第17-21页 |
·喜旱莲子草在我国的入侵现状 | 第21-23页 |
·喜旱莲子草人侵的主要危害 | 第23-25页 |
·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第24-25页 |
·喜旱莲子草的防治技术 | 第25-34页 |
·植物检疫防治 | 第25页 |
·物理防治 | 第25-26页 |
·化学防治 | 第26-28页 |
·生物防治 | 第28-34页 |
·喜旱莲子草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34-40页 |
·药材 | 第34页 |
·食材或菌类培养基板 | 第34页 |
·生物质能 | 第34-35页 |
·肥料 | 第35-37页 |
·净化环境 | 第37页 |
·制备活性炭 | 第37-40页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0-48页 |
·研究背景 | 第40-43页 |
·研究目的 | 第43-44页 |
·研究思路 | 第44-45页 |
·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技术路线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喜旱莲子草的人侵现状研究 | 第48-76页 |
·调研过程与方法 | 第48-51页 |
·调研样本河道的选择 | 第48-49页 |
·调研方式方法 | 第49-50页 |
·调研结果表达方式 | 第50-51页 |
·面上调研结果与讨论 | 第51-64页 |
·面上调研河道选择 | 第51-52页 |
·面上调研主要结果 | 第52-64页 |
·喜旱莲子草在小沙河控制单元的分布现状 | 第64-72页 |
·小沙河的基本情况简介 | 第64-66页 |
·喜旱莲子草在小沙河的分布现状 | 第66-68页 |
·小沙河下游喜旱莲子草的季节变化 | 第68-72页 |
·喜旱莲子草在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危害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芦苇替代控制喜旱莲子草的技术开发与效果研究 | 第76-98页 |
·试验河道基本情况介绍 | 第76-85页 |
·所在区域概况 | 第76-77页 |
·试验河段水文情况 | 第77-78页 |
·试验河段水质及季节变化规律 | 第78-82页 |
·试验河道生态概况及季节变化规律 | 第82-85页 |
·芦苇替代控制喜旱莲子草的实施和效果 | 第85-96页 |
·中试试验的实施 | 第85-86页 |
·实施效果 | 第86-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芦苇替代控制喜旱莲子草的机理研究 | 第98-13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8-107页 |
·实验材料 | 第98-100页 |
·实验设计 | 第100-102页 |
·实验方法 | 第102-10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06-107页 |
·仿生植物与喜旱莲子草共生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107-109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1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幼苗生长影响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8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指数 | 第111-116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16-122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保护酶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细胞膜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氮、磷吸收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28-132页 |
·化感作用对芦苇替代控制喜旱莲子草起主导作用 | 第128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化感作用的影响因子 | 第128-129页 |
·芦苇水提液对喜旱莲子草的作用机理 | 第129-132页 |
第六章 喜旱莲子草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第132-160页 |
·喜旱莲子基活性炭的制备 | 第132-141页 |
·实验材料 | 第132页 |
·实验步骤 | 第132-135页 |
·实验器材、药品及指标测定 | 第135-1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6-140页 |
·最优工艺验证实验与结果 | 第140-141页 |
·喜旱莲子草基活性炭的结构解析 | 第141-148页 |
·活性炭的表征方法 | 第141-143页 |
·活性炭的表征结果 | 第143-148页 |
·喜旱莲子草基活性炭吸附重金属的实验研究 | 第148-157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48-149页 |
·实验步骤 | 第149-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2-157页 |
·成本核算 | 第157-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6页 |
·主要结论 | 第160-16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4-165页 |
·展望 | 第165-166页 |
附录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后记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