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梁地区侏罗系ZJ2区块延9油藏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储层随机建模的发展 | 第11-12页 |
·储层随机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盘古梁侏罗系油藏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精细地层对比 | 第16页 |
·沉积微相研究 | 第16页 |
·储层微观研究 | 第16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16页 |
·储层建模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页 |
·主要的工作量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地理概况 | 第19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0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0页 |
·地层的构造特征 | 第20-21页 |
第3章 盘古梁侏罗系精细地层对比 | 第21-29页 |
·地层划分依据与原则 | 第21-25页 |
·标志层对比 | 第21-23页 |
·沉积旋回对比 | 第23-25页 |
·厚度原则 | 第25页 |
·地层对比方法与步骤 | 第25-26页 |
·地层对比结果 | 第26-29页 |
第4章 盘古梁侏罗系沉积微相研究 | 第29-41页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29-35页 |
·岩石颜色 | 第29页 |
·岩石及岩石组合类型 | 第29-30页 |
·沉积构造 | 第30页 |
·古生物标志 | 第30-31页 |
·测井相标志 | 第31-35页 |
·沉积微相剖面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砂体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6-41页 |
第5章 储层微观特征研究及评价 | 第41-51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1-42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42-49页 |
·孔隙类型 | 第42页 |
·喉道类型 | 第42-43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3-46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6-49页 |
·储层分类评价 | 第49-51页 |
第6章 储层非均质性 | 第51-59页 |
·非均质性的分类 | 第51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1-54页 |
·砂体垂向粒度分布韵律 | 第52页 |
·层理构造 | 第52页 |
·层内夹层 | 第52-53页 |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 第53-54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4-55页 |
·砂体的几何形态 | 第54-55页 |
·砂体的连续性和联通性 | 第55页 |
·孔隙度的方向性分布特征 | 第55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5-59页 |
第7章 储层地质建模 | 第59-77页 |
·储层地质模型的方法 | 第59-63页 |
·确定性建模 | 第59-61页 |
·随机性建模 | 第61-63页 |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建模流程 | 第63-64页 |
·数据准备 | 第64页 |
·网格设计 | 第64-65页 |
·储层地质模拟结果 | 第65-77页 |
·地层构造建模 | 第65-67页 |
·三维储层相模型 | 第67-70页 |
·三维储层属性模型 | 第70-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