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36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邻苯二甲酸酯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邻苯二甲酸酯的来源与分类 | 第15页 |
| ·邻苯二甲酸酯的毒性 | 第15-17页 |
| ·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 | 第17-18页 |
| ·邻苯二甲酸酯检测技术概述 | 第18-20页 |
| ·卤乙酸的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 ·卤乙酸的生成与分类 | 第20-21页 |
| ·卤乙酸的毒性 | 第21-23页 |
| ·卤乙酸检测技术概述 | 第23-26页 |
| ·微囊藻毒素-LR 的研究现状 | 第26-34页 |
| ·微囊藻毒素-LR 的生成、结构与性质 | 第26-27页 |
| ·MC-LR 的毒性 | 第27-28页 |
| ·MC-LR 检测技术概述 | 第28-30页 |
| ·MC-LR 去除技术概述 | 第30-34页 |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4-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 2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分析方法概述 | 第36-46页 |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仪简介 | 第36-38页 |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仪组成 | 第36-37页 |
| ·超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 | 第37-38页 |
| ·本文使用术语 | 第38-39页 |
| ·色谱部分 | 第38页 |
| ·质谱部分 | 第38-39页 |
| ·方法建立的步骤 | 第39页 |
| ·方法的论证 | 第39-42页 |
| ·准确度 | 第39-40页 |
| ·精密度 | 第40页 |
| ·线性关系 | 第40页 |
| ·线性范围 | 第40页 |
| ·灵敏度 | 第40-42页 |
| ·基质效应及其解决方案 | 第42-46页 |
| ·基质效应定义 | 第42页 |
| ·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 ·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 | 第43-46页 |
| 3 饮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研究 | 第46-60页 |
| ·引言 | 第46-47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47-48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 ·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 ·实验器皿清洗方法 | 第48页 |
| ·配制标准溶液 | 第48页 |
| ·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 ·液相色谱方法 | 第48页 |
| ·质谱方法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9页 |
| ·梯度条件下的分离与问题 | 第49-50页 |
| ·“鬼峰”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50-53页 |
| ·MRM 模式下的等度洗脱方法 | 第53-54页 |
| ·方法的论证 | 第54-55页 |
| ·基质效应及解决方法 | 第55-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4 饮用水中卤乙酸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研究 | 第60-74页 |
| ·引言 | 第60-61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61-62页 |
| ·主要试剂 | 第61-62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62页 |
| ·仪器设备 | 第62页 |
| ·分析方法 | 第62-64页 |
| ·液相色谱方法 | 第62页 |
| ·质谱方法 | 第62-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3页 |
| ·HSS T3 色谱柱分离卤乙酸的机理 | 第64-67页 |
| ·方法的验证 | 第67页 |
| ·基质效应与解决方法 | 第67-72页 |
| ·方法的实际应用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5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 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研究 | 第74-83页 |
| ·前言 | 第74-7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75-76页 |
| ·主要试剂 | 第75页 |
| ·仪器设备 | 第75页 |
| ·标准样品的配制 | 第75-76页 |
| ·分析方法 | 第76页 |
| ·液相色谱条件 | 第76页 |
| ·质谱条件 | 第76页 |
| ·基质效应分析 | 第76-77页 |
| ·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77页 |
| ·天然有机物的影响 | 第77页 |
| ·样品 pH 值的影响 | 第7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7-82页 |
| ·方法开发与验证 | 第77-79页 |
| ·基质效应成因分析 | 第79-80页 |
| ·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 | 第80-81页 |
| ·方法的验证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6 痕量微囊藻毒素-LR 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83-98页 |
| ·引言 | 第83-84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84-86页 |
| ·主要试剂 | 第84页 |
| ·仪器设备 | 第84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84页 |
| ·分析方法 | 第84-85页 |
| ·实验步骤 | 第85页 |
| ·反应动力学 | 第85-8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6页 |
| ·氯氧化降解低浓度 MC-LR 动力学分析 | 第86-93页 |
| ·高锰酸钾降解低浓度 MC-LR 动力学分析 | 第93-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7 结论及建议 | 第98-102页 |
| ·主要结论 | 第98-100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00页 |
| ·建议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24页 |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