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传销及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入罪根据 | 第13-19页 |
(一) 传销 | 第13-16页 |
1、传销概念 | 第13页 |
2、传销与非法经营 | 第13-14页 |
3、传销与直销 | 第14-16页 |
(二) 传销及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入罪根据 | 第16-19页 |
1、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社会危害性 | 第16-17页 |
2、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入罪的必要性 | 第17页 |
3、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独立成罪的合理性 | 第17-19页 |
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犯罪构成 | 第19-31页 |
(一) 本罪客体 | 第19-21页 |
1、理论观点 | 第19-20页 |
2、本文观点 | 第20-21页 |
(二) 本罪客观方面 | 第21-26页 |
1、组织、领导行为 | 第21-23页 |
2、传销活动的界定 | 第23-24页 |
3、骗取财物 | 第24-25页 |
4、扰乱经济社会秩序 | 第25-26页 |
(三) 本罪主体 | 第26-29页 |
1、关于组织者、领导者的认定 | 第26-28页 |
2、单位是否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 第28-29页 |
(四) 本罪主观方面 | 第29-31页 |
1、是否以具有违法性认识为基础 | 第30页 |
2、骗取财物是否为本罪的犯罪目的 | 第30-31页 |
三、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司法认定 | 第31-41页 |
(一)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非法经营罪的区别 | 第31-32页 |
(二)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 | 第32-33页 |
(三)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 | 第33-34页 |
(四)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 | 第34-36页 |
(五)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共犯形态 | 第36-38页 |
1、本罪是必要共犯 | 第36-37页 |
2、本罪共犯的处罚问题 | 第37-38页 |
(六)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停止形态 | 第38-39页 |
1、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预备成立条件及处罚 | 第38-39页 |
2、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未遂成立条件及处罚 | 第39页 |
3、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中止成立条件及处罚 | 第39页 |
(七)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罪数形态 | 第39-41页 |
四、惩治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思考 | 第41-46页 |
(一) 多种方式相结合 | 第41-42页 |
1、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 第41页 |
2、加大外来人员管理力度 | 第41页 |
3、依靠社会力量 | 第41-42页 |
4、建立协作配合机制 | 第42页 |
(二) 立法完善 | 第42-46页 |
1、将积极参加者纳入打击范围 | 第42-43页 |
2、加大处罚力度 | 第43-45页 |
3、增设"非法设立传销组织罪"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