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系统分段最小均方误差信道估计与多层专用导频设计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 ·B3G/4G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MIMO-OFDM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MIMO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OFDM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MIMO技术与OFDM技术的结合 | 第20页 |
| ·LTE TDD物理层框架 | 第20-26页 |
| ·帧结构 | 第20-22页 |
| ·时隙结构 | 第22-24页 |
| ·资源粒子与资源块 | 第24页 |
| ·下行物理信道的基带处理 | 第24-25页 |
| ·公共导频 | 第25-26页 |
|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26-27页 |
| ·论文的组织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 第2章 MIMO-OFDM系统基本原理 | 第32-48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MIMO-OFDM系统基本原理 | 第32-42页 |
| ·MIMO技术 | 第32-37页 |
| ·MIMO技术原理 | 第32-35页 |
| ·MIMO系统信道容量分析 | 第35-37页 |
| ·OFDM技术 | 第37-41页 |
| ·OFDM技术原理 | 第38-39页 |
| ·OFDM系统基带实现 | 第39-41页 |
| ·MIMO-OFDM系统 | 第41-42页 |
| ·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 第42-46页 |
| ·信道衰落特性 | 第42-44页 |
| ·大尺度衰落 | 第42-43页 |
| ·小尺度衰落 | 第43-44页 |
| ·信道扩展特性 | 第44-46页 |
| ·频率扩展与相关时间 | 第44-45页 |
| ·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 | 第45页 |
| ·角度扩展与相关距离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第3章 OFDM信道估计技术 | 第48-71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信道估计技术的意义 | 第48页 |
| ·信道估计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 第48-49页 |
|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 | 第49页 |
| ·改进的信道估计方案——SMMSE信道估计 | 第49-58页 |
| ·方案概述 | 第49-50页 |
| ·基本原理 | 第50-55页 |
| ·滤波器加权系数计算方法 | 第51-53页 |
| ·互相关函数的计算 | 第53-54页 |
| ·信道估计运算顺序 | 第54-55页 |
| ·算法描述 | 第55-56页 |
| ·实现框图 | 第56-58页 |
| ·复杂度分析 | 第58-59页 |
| ·性能评估 | 第59-66页 |
| ·仿真评估内容 | 第59-60页 |
| ·仿真链路 | 第60-61页 |
| ·仿真参数 | 第61-62页 |
|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 ·一发一收 | 第62-64页 |
| ·一发二收 | 第64-65页 |
| ·仿真结果讨论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页 |
| ·附录 | 第66-68页 |
| ·一种零阶贝塞尔函数的拟合方法 | 第66-67页 |
| ·一维MMSE信道估计的算法实例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第4章 参数化OFDM信道估计技术 | 第71-87页 |
| ·引言 | 第71-72页 |
| ·估计信道参数的意义 | 第71-72页 |
| ·参数化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 | 第72页 |
| ·信道多径功率时延估计 | 第72-77页 |
| ·基本原理 | 第72-75页 |
| ·算法描述 | 第75-76页 |
| ·实现框图 | 第76页 |
| ·仿真结果 | 第76-77页 |
| ·最大多普勒频移估计 | 第77-83页 |
| ·基本原理 | 第77-79页 |
| ·算法描述 | 第79-80页 |
| ·实现框图 | 第80-81页 |
| ·仿真结果 | 第81-83页 |
| ·参数化的SMMSE信道估计 | 第83-85页 |
| ·小结 | 第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 第5章 MIMO-OFDM系统专用导频设计 | 第87-114页 |
| ·引言 | 第87-89页 |
| ·专用导频的意义 | 第87-88页 |
| ·研究现状 | 第88-89页 |
| ·基于专用导频的系统模型 | 第89-91页 |
| ·Rank 2专用导频密度研究 | 第91-97页 |
| ·Rank 2传输的基本模型 | 第91页 |
| ·专用导频密度的性能研究 | 第91-96页 |
| ·信道估计导致的等效SINR | 第92-94页 |
| ·资源占用导致的等效SINR | 第94-96页 |
| ·专用导频密度的选择 | 第96-97页 |
| ·Rank 2专用导频复用方式与放置位置 | 第97-110页 |
| ·专用导频的复用方式分析 | 第97-98页 |
| ·专用导频放置位置分析 | 第98-100页 |
| ·性能方面 | 第98-99页 |
| ·实用性方面 | 第99-100页 |
| ·典型图案与性能比较 | 第100-110页 |
| ·频分复用 | 第100-105页 |
| ·码分复用 | 第105-110页 |
| ·Rank 2专用导频图案的确定 | 第110-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 第6章 论文总结 | 第114-117页 |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15-117页 |
| 缩略术语 | 第117-119页 |
| 符号定义 | 第119-120页 |
| 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和论文情况 | 第120-123页 |
| 参研项目 | 第120-122页 |
| 发表论文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