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导言第14-50页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4-21页
     ·研究缘起第14-18页
     ·研究目的第18-20页
     ·研究意义第20-21页
   ·研究文献综述第21-36页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23-29页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29-34页
     ·国内学术期刊的相关研究趋势分析第34-36页
   ·概念的建构第36-45页
     ·依据因素第37-39页
     ·实体界定第39-41页
     ·现实建构第41-45页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45-47页
     ·研究思路第45-46页
     ·研究方法第46-47页
     ·调查数据说明第47页
   ·结构安排第47-49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49-50页
第二章 社会转型期农民分化与农村社会分层第50-73页
   ·社会转型与分层机制的变迁第50-52页
   ·农民整体的分化第52-61页
     ·分化原因第53-57页
     ·职业分化第57-58页
     ·收入分化第58-60页
     ·身份分化第60-61页
   ·农村社会分层第61-66页
     ·农村社会阶层构成第61-63页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产生及其特征第63-66页
   ·农民阶层分化对农村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第66-72页
     ·对农村社会阶层结构趋向的影响第66-70页
     ·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第70-72页
   ·小结:农村社会发展中间力量的兴起第72-73页
第三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结构性政治表达第73-98页
   ·研究的逻辑起点第73-75页
   ·结构性政治稳定功能及变数第75-83页
     ·有恒产有恒心第75-78页
     ·结构性政治功能的变数第78-83页
   ·认同社会的总体状况第83-87页
     ·社会满意度第83-84页
     ·社会公平感第84-87页
   ·推进村庄政治变革第87-96页
     ·参与村民自治选举的境况第88-90页
     ·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民间主体第90-92页
     ·维权抗争的逻辑第92-96页
   ·小结:变数中的动态稳定力量第96-98页
第四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镜像与结构效应第98-120页
   ·理论回顾第98-99页
     ·心理动因:地位区隔的符号标签第98-99页
     ·结构效应:拉动消费的中坚力量第99页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第99-100页
   ·统计结果及发现第100-118页
     ·生活必需品消费从维持温饱向地位标签转化第100-108页
     ·家庭耐用品消费的主体第108-109页
     ·耕读传家第109-112页
     ·闲暇消费素描第112-114页
     ·宗教节日的消费诉求第114-116页
     ·消费特征第116-118页
   ·小结:有限的结构效应第118-120页
第五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声望评价及社会经济地位测量第120-140页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声望评价第121-128页
     ·职业声望的等级序列及特征第122-125页
     ·职业声望评价比较第125-128页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测量第128-132页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模型的建构第128-130页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分布第130-132页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的主客观评价比较第132-138页
     ·社会流动领域两种传统的分析框架第132-134页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框架第134页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的主客观评价趋于一致第134-138页
   ·小结:乡村社会认同的权威主体第138-140页
第六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地位获得第140-159页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第140-145页
     ·理论背景第140-142页
     ·研究假设第142-145页
   ·模型、变量和研究策略第145-147页
     ·模型第145-146页
     ·变量第146-147页
   ·地位获得的机会分布及障碍因素分析第147-156页
     ·地位获得的代际流动机会第147-149页
     ·地位获得的路径关系模式第149-150页
     ·教育地位获得第150-152页
     ·职业地位获得第152-156页
     ·经济地位获得第156页
   ·小结:机会的不平等叠加第156-159页
第七章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第159-203页
   ·农民的资源占有、收入状况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知第159-179页
     ·资源占有状况第159-172页
     ·收入状况第172-176页
     ·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知第176-179页
   ·农民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壁垒第179-188页
     ·工业化的国家基础与城乡二元体制第179-181页
     ·城乡分治藩篱第181-186页
     ·农民主体性的非对象化第186-188页
   ·培育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机制和路径选择第188-201页
     ·培育实质是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第188-191页
     ·培育机制第191-196页
     ·培育路径第196-201页
   ·小结: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民主体性培育第201-203页
第八章 基本结论与未来展望第203-221页
   ·基本结论:社会转型期初兴的农村社会中坚力量第203-210页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及收入伦理具有合法性第203-204页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初步实现了中间阶层的结构效应第204-210页
   ·可能的未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终结第210-221页
     ·分层的未来:经典研究的指向第211-212页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分层趋势:整体性的规约第212-213页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的未来趋向第213-221页
参考文献第221-232页
附录 农民中等收入阶层调查问卷第232-238页
致谢第238-240页
作者简介第240页

论文共2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样本村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刺槐中慢生根瘤菌对铜的吸附特性及抗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