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量特征的IRC僵尸网络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第2章 僵尸网络基础及相关理论 | 第12-22页 |
·IRC协议的简介 | 第12-14页 |
·僵尸网络概述 | 第14-19页 |
·僵尸网络的定义 | 第14-15页 |
·僵尸网络的分类 | 第15-16页 |
·僵尸网络的危害 | 第16-17页 |
·僵尸网络的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僵尸网络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网络数据捕获及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网络数据的捕获原理 | 第19-20页 |
·数据包捕获开发包简介 | 第20页 |
·网络数据的分析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IRC僵尸网络流量检测模型研究 | 第22-34页 |
·IRC僵尸网络流量研究方法 | 第22页 |
·IRC僵尸网络的流量特征 | 第22-29页 |
·端口特征 | 第23-25页 |
·IRC命令 | 第25-26页 |
·数据包大小 | 第26-27页 |
·同步机制 | 第27-29页 |
·IRC僵尸网络流量检测模型 | 第29-33页 |
·模型的提出 | 第29-30页 |
·模型的原理分析 | 第30页 |
·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30-32页 |
·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IRC僵尸网络流量检测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第34-46页 |
·开发环境 | 第34页 |
·模型的总体框架的设计 | 第34-36页 |
·关键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36-45页 |
·过滤模块 | 第36-38页 |
·分类模块 | 第38-41页 |
·流量特征模块 | 第41-43页 |
·可疑端口模块 | 第43-44页 |
·拓扑分析模块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IRC僵尸网络流量检测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实验环境的搭建 | 第46-47页 |
·服务器端 | 第46-47页 |
·客户端 | 第47页 |
·IRC僵尸网络流量检测实验 | 第47-51页 |
·IRC命令使用比例 | 第48-49页 |
·平均包研究 | 第49-50页 |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流量关系 | 第50-51页 |
·可疑端口研究 | 第51页 |
·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