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纳米颗粒的基本性质 | 第13-15页 |
·体积效应 | 第13-14页 |
·表面效应 | 第14页 |
·量子尺寸效应 | 第14页 |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第14-15页 |
·纳米二氧化钛的理化性质 | 第15页 |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研究 | 第15-17页 |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在环保领域的 | 第16页 |
·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 | 第16页 |
·空气净化 | 第16页 |
·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传感器材料 | 第16-17页 |
·催化剂载体 | 第17页 |
·太阳能电池原料 | 第17页 |
·防紫外线添加剂 | 第17页 |
·纳米颗粒的毒理学研究 | 第17-28页 |
·纳米颗粒的毒理学研究特点 | 第17-18页 |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纳米材料进入人和动物体的途径 | 第19-20页 |
·不同纳米材料的毒性 | 第20-26页 |
·纳米颗粒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纳米材料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7-28页 |
·研究有效监控工作场所纳米颗粒暴露的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纳米颗粒的毒物动力学 | 第28页 |
·建立纳米颗粒的毒理效应数据库 | 第28页 |
·研究纳米颗粒经呼吸道吸入后的毒性 | 第28页 |
·制订工作场所和实验室纳米安全性法规,加强职业防护 | 第28页 |
·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的国际国内动态 | 第28-31页 |
·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的国际动态 | 第28-30页 |
·我国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的现状和建议 | 第30-3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2章 不同剂量纳米二氧化钛对雄性小鼠生殖发育的影响 | 第33-45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3-35页 |
·材料 | 第33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第33-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动物分组 | 第35页 |
·动物染毒 | 第35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5-36页 |
·各剂量组小鼠染毒前后体重变化 | 第35-36页 |
·精子计数 | 第36页 |
·小鼠睾丸病理组织观察 | 第36页 |
·睾丸和附睾乳酸脱氢酶的变化 | 第36页 |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各剂量小鼠染毒前后的体重变化 | 第36-37页 |
·各剂量组小鼠精子计数 | 第37-39页 |
·睾丸病理组织观察 | 第39-40页 |
·乳酸脱氢酶的变化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5页 |
·体重变化 | 第42页 |
·精子质量和数量 | 第42-43页 |
·睾丸病理组织观察 | 第43-44页 |
·乳酸脱氢酶的变化 | 第44-45页 |
第3章 大剂量纳米二氧化钛对雄性小鼠生殖发育的影响 | 第45-50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5页 |
·材料 | 第45页 |
·试验动物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动物分组和染毒 | 第45-46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6页 |
·脏器系数的测定 | 第46页 |
·病理组织观察 | 第46页 |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脏器系数 | 第46-47页 |
·肝肾病理组织观察 | 第47-48页 |
·血清生化指标 | 第48-49页 |
·实验讨论 | 第49-50页 |
·脏器系数 | 第49页 |
·病理组织和血清生化指标 | 第49-50页 |
第4章 不同粒径纳米二氧化钛对雄性小鼠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50-54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0页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实验动物 | 第5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动物分组和染毒 | 第50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0-51页 |
·脏器系数的测定 | 第50-51页 |
·血清激素水平的测定 | 第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各实验组小鼠脏器系数 | 第51-52页 |
·血清激素水平 | 第52页 |
·实验讨论 | 第52-54页 |
·脏器系数 | 第52-53页 |
·血清激素水平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