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薄膜的光学非线性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 ·无机非线性光学薄膜 | 第13-15页 |
| ·有机非线性光学薄膜 | 第15-21页 |
| ·静电自组装技术 | 第21-23页 |
| ·薄膜性质的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双面膜的Z-scan 理论 | 第27-61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单面膜等效Z-scan 理论 | 第27-35页 |
| ·纯折射的单面膜等效Z-scan 理论 | 第28-32页 |
| ·吸收和折射同时存在的单面膜等效Z-scan 理论 | 第32-35页 |
| ·双面膜Z-scan 理论 | 第35-40页 |
| ·三种理论模型的对比 | 第40-52页 |
| ·双面膜Z-scan 理论与单面膜等效Z-scan 理论的对比 | 第40-47页 |
| ·双面膜Z-scan 理论与串级结构模型的对比 | 第47-51页 |
| ·实验验证双面膜Z-scan 理论的合理性 | 第51-52页 |
| ·五阶非线性的理论分析 | 第52-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3章 水溶性C_(60)衍生物静电自组装薄膜的三阶和五阶光学非线性 | 第61-87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水溶性C_(60) 衍生物自组装薄膜的制备和光谱 | 第62-66页 |
| ·实验样品 | 第62-63页 |
| ·自组装薄膜的制备 | 第63-64页 |
| ·三种C_(60) 衍生物自组装薄膜的线性吸收谱 | 第64-66页 |
| ·TMAF/PSS 自组装薄膜的光学非线性 | 第66-80页 |
| ·Z-scan 测量原理 | 第66-67页 |
| ·纳秒Z-scan 测量 | 第67-72页 |
| ·皮秒Z-scan 测量 | 第72-74页 |
| ·单面膜与双面膜光学非线性的对比 | 第74-76页 |
| ·薄膜与溶液光学非线性的对比 | 第76-80页 |
| ·TTAF/PSS 自组装薄膜的光学非线性 | 第80-83页 |
| ·THAF/PSS 自组装薄膜的光学非线性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4章 卟啉和C_(60)衍生物给-受体型静电自组装薄膜的三阶光学非线性 | 第87-97页 |
| ·引言 | 第87-89页 |
| ·卟啉和C_(60) 衍生物给体与受体周期性薄膜的线性吸收谱 | 第89-91页 |
| ·TMAF/DHP 和TTAF/DHP 自组装薄膜的光学非线性 | 第91-96页 |
| ·TMAF/DHP 自组装薄膜的Z-scan 测量 | 第91-93页 |
| ·TTAF/DHP 自组装薄膜的Z-scan 测量 | 第93-95页 |
| ·给-受体体系薄膜的饱和吸收机理 | 第95-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5 章手性聚苯撑乙烯和噻吩衍生物静电自组装薄膜的三阶光学非线性. | 第97-107页 |
| ·引言 | 第97-99页 |
| ·BHP-PPV/QTDA 自组装薄膜的线性吸收光谱 | 第99-100页 |
| ·BHP-PPV/QTDA 自组装薄膜的光学非线性 | 第100-103页 |
| ·反饱和吸收机理 | 第103-104页 |
| ·自散焦非线性折射机理 | 第104-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结论 | 第107-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2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26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126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126-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