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元代学术格局与诗文发展梗概 | 第1-28页 |
上编 通论 | 第28-108页 |
第一章 文道离合与元代文学思潮变迁 | 第28-40页 |
第一节 道统和文统的形成及其在元初的成熟 | 第28-32页 |
第二节 两种反思 一种趋势:合文道而一之 | 第32-34页 |
第三节 盛世文论:以性理之学 施于台阁之文 | 第34-36页 |
第四节 道统的衰微和元末文人的弃道倾向 | 第36-40页 |
第二章 理学“流而为文”与以理学为精神底蕴文风的形成 | 第40-56页 |
第一节 理学“流而为文”现象的考查与成因分析 | 第40-44页 |
第二节 理学之“圣贤气象”与诗文之雍和平易 | 第44-47页 |
第三节 理学之“深造自得”与诗文之“自得之趣”及“鸢飞鱼跃”等 | 第47-52页 |
第四节 理学之“志以御气”与诗文之“不大声色” | 第52-56页 |
第三章 元代之区域学术精神与诗文风貌 | 第56-70页 |
第一节 前期北方:北宗学术与中州文风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前期南方:学术融会与文风融通 | 第58-61页 |
第三节 中期江西:圣贤气象与盛世文风 | 第61-64页 |
第四节 中期浙江:众派归一与文论折中 | 第64-66页 |
第五节 晚期吴中:精神叛逆与诗道性情 | 第66-68页 |
第六节 晚期婺中:回归传统与道学文澜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理”“气”之辩:元人关于文学本体问题的思考 | 第70-82页 |
第一节 元以前的“理”“气”之论:从风格论、创作论到本体论 | 第70-73页 |
第二节 有关概念的辨析及两种文学本体论的基本矛盾 | 第73-76页 |
第三节 “气”本论文学理论体系试绎 | 第76-82页 |
第五章 元代诗学性情论 | 第82-102页 |
第一节 吟咏性情:一个歧义纷呈的命题 | 第82-87页 |
第二节 性情论之倡导与元诗之“祧宋归唐” | 第87-90页 |
第三节 “一时自然之趣”与“自乐性情”:自然性情论 | 第90-93页 |
第四节 “人人有情性,则人人有诗”:张扬个性的性情论 | 第93-96页 |
第五节 从“情性之真”到“性情之正”:吴澄、虞集一系的性情论 | 第96-98页 |
第六节 “天理民彝”:道学家之性情论 | 第98-102页 |
第六章 宋元人对理学文弊的批判和理学文学观的演变 | 第102-108页 |
第一节 宋元人对理学文弊的批判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从“作文害道”、“作诗妨事”到“融会文理”、“敛情约性” | 第105-108页 |
第三节 非诗理论的诗学阐释 | 第108页 |
下编 分论 | 第108-250页 |
第七章 郝经:道学复北之际的合而未融 | 第115-130页 |
第一节 泛取各家不主一家的学术精神 | 第115-120页 |
第二节 混合实学、理学与道家的文学理论 | 第120-126页 |
第三节 文风变异中的诗文创作 | 第126-130页 |
第八章 刘因:北方学术背景与北宗诗文 | 第130-142页 |
第一节 北方学术背景与刘因之学 | 第130-135页 |
第二节 体现北宗色彩的文学思想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派继中州”的诗文 | 第138-142页 |
第九章 戴表元:承百家之绪 开风气之先 | 第142-157页 |
第一节 绪承百家的学术思想 | 第142-145页 |
第二节 “酿诗如酿蜜”:会通百家的诗文理论 | 第145-153页 |
第三节 宗唐诗风的倡导与实践 | 第153-157页 |
第十章 吴澄:文学问题的哲学思辨与儒学宗师的文士风致 | 第157-175页 |
第一节 融会各家开宗立派的理学宗师 | 第157-162页 |
第二节 引理学入文论:富于哲学思辨的诗文理论 | 第162-168页 |
第三节 兼取江西、晚唐与理学文派的诗文创作 | 第168-175页 |
第十一章 刘将孙:精神叛逆与文学创新 | 第175-191页 |
第一节 道学招牌下叛逆的实质 | 第175-177页 |
第二节 重自我法自然的文学思想 | 第177-184页 |
第三节 尚新求异思想指导下的诗文创作 | 第184-191页 |
第十二章 虞集:蜀学精神与文章宗主 | 第191-209页 |
第一节 蜀学根基上的和会朱陆 | 第191-194页 |
第二节 “理以命气”的论文纲领和盛世文风的倡导 | 第194-200页 |
第三节 “一代文宗”诗文创作的得与失 | 第200-209页 |
第十三章 黄溍:在矛盾中求融通 | 第209-223页 |
第一节 黄氏之学:在事功与义理之间 | 第210-212页 |
第二节 黄氏论文:在心、气、理之间 | 第212-217页 |
第三节 黄氏文风:在雄肆与醇雅之间 | 第217-223页 |
第十四章 柳贯:学派纷争之后的精神解放 | 第223-237页 |
第一节 南宋以来婺州地区的学派纷争与柳贯学术思想的形成 | 第223-227页 |
第二节 以追求自由自然为基调的文学主张 | 第227-230页 |
第三节 远承江西之绪的诗风 | 第230-237页 |
第十五章 戴良:北山学术变异与道学文澜 | 第237-250页 |
第一节 金华之学的衍变与戴良的思想倾向 | 第237-239页 |
第二节 政事、气运、义理:合事功与性理而一之的文学主张 | 第239-244页 |
第三节 道学文澜与雅正诗风 | 第244-2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0-252页 |